古代的元旦不是元旦?穿越回古代,看古人如何過元旦?
“元旦”,就是每年陽曆的一月一日,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傳統的新年。但在中國古代,“元旦”一詞的意思,與今天有着很大的區別。
顓頊開始農曆紀年,以正月爲元,初一爲旦。但此後的夏、商、周、秦、漢的元旦日期也並不一致。據《史記》記載,“元旦”在夏代是正月初一,在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在周代是十一月初一,在秦代是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候恢復夏曆,仍以正月初一爲元旦,這就是我們如今的“春節”。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爲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爲“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不過,不同朝代仍有不同的稱呼:先秦時期叫“上元”、“元日”、“改歲”、“獻歲”等等;兩漢時期則稱爲“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時期又叫做“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唐宋元明時期,稱爲“元旦”、“元日”、“歲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
“旦”,是天明天亮的意思。《說文解字》認爲“旦”是“從日見一上,一,地也”。“旦”是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也就是早晨的意思。那麼,“元旦”二字合在一起就是新年的第一個早晨了。
單從“元旦”一詞來說,它最早出自南朝詩人蕭子云的《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也對“元旦”作了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爲新年。”
房玄齡在《晉書》中也說:“顓帝以孟春三月爲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還有唐人成文斡《元旦》詩以及南宋詩人陸游《己酉元旦》詩等等,這裏的“元旦”都是“春節”的意思。
其他稱呼和出處就不一一介紹了,在清朝消失以前,沒有把“過年”稱爲“春節”的,大都稱爲“元旦”。也就是說,這以前的“元旦”都不是陽曆的一月一日。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爲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爲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爲正月。奏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爲正月,即十月初一爲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爲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爲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爲“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
爲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爲“新年”,但並不稱爲“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爲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爲“春節”,陽曆1月1日定爲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爲全國人民的節日。
專家:“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已經沿用4000多年。每年1月1日,標誌着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爲“元旦”,俗稱“陽曆年”。
天文專家表示,“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在中國農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現行公曆“元旦”爲1949年所定,隨着2018年的到來,它只有“69歲”。
元旦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據說元旦節距今已經5000多年的歷史。如今元旦節已經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在以前,古人怎樣過元旦節呢?
北宋元旦放假七天允許民間公開賭博
在北宋時期,元旦是農曆正月初一,也稱元日、正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元旦是一年之始,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初一),謂之元旦,俗稱爲新年。”當時,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視之爲大節日,《野客叢書》中說:“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團、寒食……爲大節日,七日假。”也就是說,北宋時期的“元旦”相當於現在的春節,當時國家的“假日辦”要發出通知,給“上班族”放假七天。
從元旦這天開始,政府准許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參與關撲遊戲。所謂“關撲”,是一種帶有賭博性質的遊戲,參與遊戲的雙方約定好價格,用銅錢在瓦罐內或地上擲,根據錢的字幕的多少來判定輸贏,贏的人可折錢取走所撲的物品,輸的人要付錢。關撲可以賭得很大,車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爲賭資。
“關撲”簡潔明瞭,在當時的民間非常盛行。但只有像元旦這樣大的節日,官府才允許“關撲“開放,一般以食物、日常器具、果實、柴炭之類來賭。元旦之夜,有錢人家的女子或入場觀賭,或入店飲宴,《東京夢華錄》中說,這種事情“慣習成風,不相笑訝”。
除了放假和允許公開賭博外,在北宋古人怎樣過元旦節?北宋時期的元旦這天,京城的許多繁華街道上都要結綵棚,擺放帽子、梳子、珠翠、首飾、衣着、花朵、領抹、靴謝、玩具之類的商品,還有舞場歌館,車馬來往,絡繹不絕。同時,當時也有許多飲食習俗,比如,大部分家庭要喫素餅。《東京夢華錄》中說:”(元旦的開封)皆煎術湯以飲之,並燒蒼朮,又闢除疫癘之氣。”許多人家還“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開,衆分食之,以爲一歲百事吉之兆。”如此看來,北宋的元旦真是到處洋溢着節日的氣氛,非常熱鬧。
明朝就開始送賀年卡了
每逢元旦,正是辭舊迎新的時候,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贈送賀年卡祝福新年快樂。據有關史料記載,我國明朝天順年間,民間就已經出現了賀年卡。
在明朝時期,有人用二寸寬、三寸長的箋紙,在上面印製出美麗精巧的梅花圖案,並目工工整整地寫上姓名和地址。到了農曆正月初一這天,爆竹聲聲,春聯鮮豔,人們滿臉喜悅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慶,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四處瀰漫。這時,有人就拿着自己精心製作的賀年卡贈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既可以恭賀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溫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義又無限溫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有許多人喜歡用紅色的硬紙片來製作賀年卡,有些人爲了更充分地表達自己對友誼和別種情愫的珍視和看重,還十分珍重地把賀年卡裝在古樸芬芳的精美錦盒裏,然後懷着真誠的情感饋贈給要送的那個人,以此來表達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溫暖情愫。
對古代人來說,元旦是個盛大的節日,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慶祝。在即將到來的元旦節,讓我們穿越回去,看看咱古人如何過“元旦”?
古代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給主人送去祝福
皇家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祭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等。
祭祖
寫春聯
民間元旦
宮廷裏過元旦隆重繁華,尋常百姓過元旦也是熱鬧非凡。
元旦這天清晨,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牀,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親訪友,相互祝福,把酒相慶。街道上都要結綵棚,擺放帽子、首飾、衣服玩具之類的商品。還有舞場歌館,車馬來往,絡繹不絕。
街道張燈結綵
民間的跳竈王習俗
元旦美食
凡過盛大的節日,幾乎都離不開美食,古人過元旦也不例外。《東京夢華錄》中說:“(元旦的開封)皆煎術湯以飲之,並燒蒼朮,又闢除疫癘之氣。”許多人家還“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開,衆分食之,以爲一歲百事吉之兆。”看來古人元旦喫美食頗有講究,他們在品食美味的同時,還表達了辟邪、盼望吉祥的美好願望。
吟詩作賦
古人過節日也是爲了休閒和放鬆,對文人墨客來說,最好的休閒方式無非是吟詩作賦。歷代詩人都留下了與元旦有關的詩作。
唐人孟浩然寫了一首《回家元日》詩,雲:“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宋朝王安石的《元日》亦可謂是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
今日元旦
古人的元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春節,仍有些許習俗流傳至今。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的決議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爲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 的 “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爲“春節”,陽曆的一月一日定爲“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爲全國民衆過大年前的一個歡樂的節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