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萬多年前,原始先民就掌握了燒陶技術,並隨着社會的發展燒陶技術也越來越成熟,除了燒製陶盆和陶壺等生活器具外,還能燒製栩栩如生的豬,狗,雞和牛等的冥器,甚至還燒製陶棺。比如,考古專家發現了一具東漢陶棺,爲我們揭祕了漢代燒陶的高超技術。究竟是什麼樣的陶棺呢?如果您也想一睹真容,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12年6月,重慶市大渡口區石盤村一位李姓村民,正在自家院子外的葡萄架下鬆土,當他幾鏟子下去竟發現下面有一排青磚,看起來不像是正常蓋房子的磚塊,而且磚面上還有幾何形的紋路。張師傅是個有心人,他曾在新聞上看過類似的報道,這種帶花紋的磚一出現,就預示着下面是古墓,於是就第一時間聯繫了當地博物館。
這天下午,幾位考古專家開車趕到張師傅家裏,他們經過一番勘察後,確定張師傅發現的是東漢古墓,並在隨後幾天對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在清理過程中,專家們又發現了另外兩座東漢古墓,雖然這三座墓葬的規格都很普通,隨葬品也只有一些陶罐,陶俑和普通錢幣等,但其中一座墓葬卻發現一件寶貝。
在編號爲M2的墓葬中,專家們發掘時發現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碎陶片,它們表面光滑,厚約2釐米,明顯就不是日常用的陶器,因此專家們也都感到很納悶,究竟這些陶片是什麼呢?隨着發掘的深入,碎陶片也越來越多,並在最底下還發掘出了墓主人的遺骸,故此,專家們推測碎陶片應該是一具被壓爛的陶棺。爲了驗證這一推測,專家們對出土的陶片進行拼接,最終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纔將它修復完整,發現果然是一件陶棺,長約1.84米,高約0.56米,寬約0.47米。
從以往的考古發現來看,大渡口出土的這件陶棺算是我國目前已知陶棺中第三大的,另外兩件分別是:1981年,在陝西淳化縣發現的1.89米漢代陶棺;2008年,在重慶涪陵冉家灣發現的1.93米漢代大陶棺。在我國喪葬的禮制中,用陶器做葬具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時期,不過那時候最多的是陶翁,因此陶棺的發現對研究古代喪葬禮制起到了極大的實物證明作用。隨着文明的發展,古人對葬具有了新的認識,並本着“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葬具應該儘可能奢華。
如此一來,古人便開始使用木棺和石棺,而且都是最好的木料和石料,並請技術最好的師傅親手製作。再後來,又出現了更加昂貴的銅棺和金棺。不管怎麼說,古人都追求奢華的葬具,但是以上這些葬具和陶棺卻不一樣。不管是木棺,石棺和銅棺和金棺,只有材料就能製出來,但是要製作一副陶棺可就很難了,因爲燒陶是個技術要求很高的行當,尤其是對於體型巨大的陶棺來說,不僅需要有足夠大的窯爐,工匠還需要準確掌握燒火溫度和時間,所以陶棺成功率大概在千分之一。
最讓人稱道的是,陶棺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千百年之後,都不會腐爛。
專家們很慶幸能出土漢代的陶棺,向我們展示了漢代工匠高超的燒陶技術,同時也說明重慶地區在漢代時陶棺風氣很盛行,從而帶動了該地燒陶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小編相信,專家們在不久的將來還會發現更多的陶棺,爲我們揭開隱藏得更深的歷史謎團。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