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美國著名編劇安尼塔•盧斯的小說《紳士愛美人》中塑造了愚笨的“金髮女郎”形象,在此後的同名電影中,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戈爾迪•霍恩等又將“金髮女郎”的愚笨表演得出神入化。自此,美國的“金髮女郎”便深入人心了,很多人甚至認爲“金髮女郎”就是愚鈍和智力低下的代名詞。

金髮女郎真的“愚笨”嗎?

金髮女子“悲劇”的根源

只是,讓人感到疑惑的是:所有的金髮女子真的就是智商不如一般人嗎?明明有很多頭髮金黃的女子同樣也很優秀啊。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社會刻板印象。持有這種心理的人們,他們對某一類事物都產生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並以此來評價別人,甚至以此作爲判斷別人的人格的依據。那麼,你肯定想知道:人們爲什麼會對某一類事物形成比較固定的看法呢?

許多研究者都認爲生活在同一地域和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爲方面總會有一些相似性。比如英國人有紳士風度,法國人喜好浪漫,美國人自由開放等。除此之外,同一性別,職業或同一年齡段的人,他們的觀念、社會態度和行爲也可能比較接近。比如在人們的觀念中,老師多半是文質彬彬的,醫生是嚴謹的,法官是嚴肅的等等。一般來說,老人比青年人穩重守舊,而男人又比女人陽剛,攻擊性強等。在認識社會的過程中,人們會自然地概括這些特徵,並把這些特徵固定化,並以它們來評價他人。心理學家把這稱爲“思維定勢”。

金髮女郎真的“愚笨”嗎?

“思維定勢”難逃罪責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按常理來說,人們本應該以“因人而異”的眼光去認知這個社會和他人。可是人們卻習慣於以“人以羣分,物以類聚”的定勢思維來評價他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羣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因此,人們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他們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這個羣體的“全體”。

然而,人們想進一步知道的是,到底又是什麼,促成了人們的思維定勢心理呢?最近美國的心理學家通過人的大腦皮層活動研究發現,人們前次思維過程和後次思維過程不是斷裂隔開的,而是依靠神經取得聯繫的。在人們的思維過程中,某一種事物會給人們某一種認識,這種認識儲存在大腦中。在後來遇到其他事物時,先前形成的認識就會刺激大腦,大腦就會將先前的認識又重新作用到新的事物上。因爲,後來所遇到的事物,有的是和先前事物不同類的,那麼,先前的認識就會對這些事物產生消極的作用;有的是同類性質的,那麼先前的認識就會對這些事物自然會產生積極的作用。久而久之,這些積極的作用就會給大腦一個信號:即只要是同類性質的事物,就可以以同樣的認識去認知和判斷。這個信號就會在人們的潛意識裏對同類事物形成刻板印象和固定的思維方式。

金髮女郎真的“愚笨”嗎?

“刻板印象”的生活效應

不管怎樣說,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會真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同類人羣的實際情況。所以,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省去許多摸索、試探的步驟,縮短思考時間,提高效率。從而也會簡化我們的認識過程,使我們能迅速地適應某種環境。據有關專家統計,它甚至可以幫助人們解決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問題。

金髮女郎真的“愚笨”嗎?

但是,萬事有利就有弊,從某種角度說,刻板印象的弊端是要多於其有利之處的。這在生活中也是有所反映的。比如有的職工本來工作能力強,業務好,提拔應不成問題。但就是因爲領導認爲他沒有文憑,一直受不到重用。還有很多年輕男女,本來彼此感情很好,但家長有地域成見,結果,好端端的一對,就這麼黃了。因此,心理專家提醒人們,不要在任何時候都以定勢思維去看問題,認識社會,必要的時候,人們要打破思維定勢和社會刻板印象效應,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善於接受新的事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有更多的發現和發明,說不定還會給自身帶來不菲的利益,何樂而不爲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