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相伯在上海先后创办了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又短暂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与友人携手创办了辅仁大学,以一人之力,与四所著名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绝对找不出第二个人来,这四所学校可谓集结了马相伯的智慧之光,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一代新风,也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启了一片新的天空,其“舍家兴学”的办学精神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杰出贡献,确实让人高山仰止,既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1905年5月27日,复旦公学在上海正式开学,这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民办官助的高等学校,马相伯的得意弟子于右任提议以“复旦”二字作为校名,“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本义为追求光明之意,取“复旦”之名,含有复兴“震旦”之意,更含有复兴中华之意,年已65岁的马相伯不但出任第一任校长,而且还亲自授课,给学生开设了法语和拉丁语课。

十年寒窗,一朝成败,每个深夜苦读的学生都希望能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其实,中国的每一所大学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说一说复旦大学创始人的故事。

他是晚清人却精通8国语言,他一生经历5位皇帝见证6任民国总统,他周旋于各国谈判之中,为国家赢得5亿元的海军贷款,他创办复旦,为国捐款,一生都在救国,然而,他却被国人骂作卖国贼,他的母亲至死都不肯原谅他,他一生的功绩,足以让每个人敬佩,他就是马相伯。

马相伯是江苏镇江人,名建常,字相伯,并以“相伯”留传于世,1840年4月17日出生于天主教世家,在他出生二个月之后,中英之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历史也由此开端。

1848年,马相伯开始入家塾读书,1851年,年仅11岁的马相伯瞒着家人离开家乡,独自一人乘船或徒步前往上海,经过11天的跋涉,来到刚刚开埠不久的上海,进入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圣依纳爵公学读书。

这所洋学堂是由法国传教士南格禄于1850年创办的,专门吸收中国贫家子弟入学,这是法国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教会学堂,也是中国最早按西方教育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了。

年幼的马相伯在这里学习法文、拉丁文等多种语言,在这所教会学堂打下了坚实的外国语言基础,成为中国最早一批精通西方语言和文化的知识分子,等到毕业的时候马相伯已经成了一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深谙中西文化的大学者,于是,从他被学校聘为校长那一年,也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

1876年的时候李鸿章邀请马相伯一起去搞洋务运动,这和他的理想正好契合,于是,他果断辞去校长的职位跟着李鸿章干两个人亦师亦友,不过,那时候的清政府早已日薄西山,马相伯就是再有本事也拯救不了,非但拯救不了,还因为马相伯是天主教徒跟洋人走得很近,马相伯想要做点好事反而会被其他人猜疑。

1886年,李鸿章为海军经费发愁到处都找不来钱,这时候,马相伯提出从美国贷款用贷款的钱建一所银行,有了这个银行不但能够解决海军军费问题还可以为洋务运动提供资金。

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李鸿章欣然答应,派他赴美筹集资金,马相伯精通外语平时跟洋人打过很多交道,所以马相伯到了美国,美国人也很给他面子,在他的争取下竟有24家银行承诺愿意向清政府提供贷款总额达5亿之多。

可马相伯没想到的是,在他千辛万苦募得巨款后,清政府竟然不要!他们给的理由是:“这个贷款怎么可能这么多?八成是你马相伯卖国求荣和洋人暗中勾结了吧!”这么一个荒唐的理由,深深地刺激了他,使他彻底认识到:“自强之道,以作育人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

1897年,年近花甲之年的马相伯决定脱离政界重返教会,并做了他一生中最惊人的一件大事,将自己继承长兄的3000亩田产,全部捐献给耶稣会,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马相伯的“捐资兴学”之举,震惊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界,也感动了无数国人,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捐资助学之人不胜枚举,但如马相伯一次捐出全部家产而兴办学堂,可谓是亘古未有,乃中国悠久之历史中第一人。

1903年2月27日,震旦学院终于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诞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学校之名“震旦”二字出自印度梵文,其为“中国”之意,而在英语中,也有“黎明、曙光”之含义,马相伯将震旦学院喻作旭日东升,担负着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历史重任。

作为震旦学院的创办人,年过六旬的马相伯亲自主持校务,按照他自己对欧美高等教育的考察和理解,实行了一套独特的管理和教学方法,一是实行“学生自治制”,由学生推选有声望和能力的学生自行管理;二是提倡“学生自由研究之风”,也就是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培养学生注重文艺,崇尚科学。

1905年初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试图将震旦学院改变为一所教会学校,并以法国神父南从周接替马相伯校长职务,遭到全校师生的抵制,马相伯决意站在学生一边,率领中国教员辞职离校,另择校址,重新成立一所大学。

马相伯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诚邀热心教育事业的孙中山、张謇、严复、熊希龄、袁希涛等28人担任校董,重新筹集建校的资金,其至交两江总督周馥拨付官银两万两,支持马相伯创办新式学堂,并出借吴淞提督衙门作为临时校舍。

1905年5月27日,复旦公学在上海正式开学,这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民办官助的高等学校,马相伯的得意弟子于右任提议以“复旦”二字作为校名,“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本义为追求光明之意,取“复旦”之名,含有复兴“震旦”之意,更含有复兴中华之意,年已65岁的马相伯不但出任第一任校长,而且还亲自授课,给学生开设了法语和拉丁语课。

1906年,在圣约翰大学年轻英文教授颜惠庆的举荐之下,马相伯聘请耶鲁大学毕业的李登辉担任教务长,34岁的李登辉不仅主持具体的校务,也兼授英、法和德文等科目的教学,马相伯慧眼识珠,为复旦公学遴选了一位出色的高等教育管理者。

从1913年至1936年,李登辉担任复旦校长达23年之久,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而在李登辉所培养的学生中,更是有多达26人曾担任中国各类大学的校长,这样一个校长阵容更是世所罕见。

1917年复旦公学改为私立复旦大学,抗日战争期间,私立复旦大学迁至重庆北碚办学,战时期间,学校筹集经费困难,办学难以为继,1941年被中国政府收归国有,改为国立复旦大学,学校日益发展壮大,并且声誉裕隆,终成江南第一学府。

就在复旦公学开办不久,震旦学院也开始复校,马相伯不计前嫌,捐出现金4万大洋,又捐英法租借地基八处,约值现金10万余元,可谓是将全部家产都捐给了震旦学院,在今天的重庆南路为震旦学院购置土地100亩,建造新的校舍,也就是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所在地,震旦学院开始分设文、理两科。

中华民国建立时,震旦学院按着法国大学体制,改称震旦大学院,并作为天主教大学,在罗马教廷立案登记,首届文、、理科学生毕业,被授予学士学位,1928年,依照中华民国政府之规定,震旦学院在中国政府注册,改称为震旦大学,直至1952年10月,震旦大学被撤销,所有院系被其它高校合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之后,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并设南京市,德高望重的马相伯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聘为南京市第一任市长,此时的马相伯已经72岁高龄了,袁世凯篡位之后,力邀马相伯入京,此时,马相伯的好友严复出任第一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辞去校长职务后,马相伯曾短暂代理北京大学校长一职。

马相伯在京期间,与《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携手创立了北京公教大学,这是在英敛之创办辅仁社的基础上设立的一所天主教大学,这就是辅仁大学的前身,马相伯曾以“齐驱欧美,或更驾而上之”寄语辅仁大学。

马相伯在上海先后创办了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又短暂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与友人携手创办了辅仁大学,以一人之力,与四所著名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绝对找不出第二个人来,这四所学校可谓集结了马相伯的智慧之光,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一代新风,也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启了一片新的天空,其“舍家兴学”的办学精神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杰出贡献,确实让人高山仰止,既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

“918事变”爆发之后,中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已经年逾九旬的马相伯,在此民族危亡之时也挺身而出,痛斥日本的侵略行经,呼吁全民抗日,“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号召学生“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1936年5月31日,马相伯、何香凝、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了《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宣言,1936年1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秘密逮捕了沈钧儒等7名爱国人士,史称“七君子事件”,马相伯也积极了参加了营救“七君子”活动,在全国各界和国民的声援中,1937年7月31日,七君子被无罪释放,七君子还亲自前往南京看望德高望重的马相伯,当面鞠躬致谢,表达感激之情并与之合影留念。

1936年“西安事变”时,马相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主张“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请释中正,一致抗日”。在上海和南京沦陷之前,马相伯在李宗仁和于右任等人的安排下,经广西前往陪都重庆,由于战事等原因而绕到越南境内,被迫滞留在越南凉山。

1939年11月4日,中国一代伟大的教育家马相伯在异国他乡逝世,享年100岁,马相伯逝世之后,举国皆哀,当时有评论曰:“马相伯为中国百年来之伟大人物,也是近百年来世界伟大人物!”此评价不过也,可谓当之无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