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美科學家新發現:中國的結核病疫情是“歷史遺留問題”

中國“本土亞型”結核菌株的全球播散示意圖 中新網 圖

是近幾十年人口數量增長、城鎮化比例增加和人羣流動增加等因素造成了中國今天結核病疫情病高負擔嗎?答案是否定的。

記者13日獲悉,中美兩國科學家共同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造成中國今天結核病疫情高負擔的根源,是千年前的4個“祖先菌株”。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早在數百年前就已形成。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傳染病,感染人類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目前,結核病仍以每年1040萬的新發病例數位居全球傳染病之首。但是,全球的結核病負擔並非均勻分佈, 9%的國家(30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承載了全球近87%的結核病負擔。

這些國家的結核病高疫情是如何產生的?中國作爲結核病第三高負擔國家,歷史上爲什麼從未有過明顯的結核病爆發記載?結核病何時傳播到中國?何時開始大規模流行?一直是困擾醫學界長期未解決的科學問題。

記者獲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傳染病防治專項資助下,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高謙教授等,攜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控制中心副主任趙雁林以及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Caitlin S. Pepperell教授等,對中國31個省76個研究現場來源的4578株結核菌株進行基因分型和測序,並整合51個國家地區的15591株結核菌基因組數據進行遺傳分析。

該研究首次系統全面地刻畫了中國流行菌株的羣體遺傳結構以及不同亞型的流行比例,區分出本土菌株與外來菌株,對監測不同亞型菌株的流行趨勢以及制定防疫策略、結核病的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據悉,最新國際學術期刊《自然�B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高謙教授科研團隊發現,儘管中國流行的結核菌數量龐大,但99%的菌株都只是4個“祖先菌株”的後代。這4個祖先菌株在1000年前左右就傳入中國,從12世紀開始大規模擴張,在18世紀末達到流行巔峯,並在上世紀中葉抗生素使用後發生羣體縮減。它們分別對應結核菌的L2.2、L4.5、L4.4和L4.2四個亞型。

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這4個亞型均起源於中國南方,主要是廣東、廣西地區。其中三個亞型很可能是通過宋朝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這些亞型在中國擴張之後,又通過多種路徑傳播到世界各地。

進一步研究發現,不同結核菌亞型之間存在激烈競爭:傳播能力越強的菌株,在羣體中所佔的比例就會越高。該發現提示“控制優勢菌株的傳播”有助於降低結核病疫情。

研究還發現,結核菌羣體表現出長期的遺傳延續性。伴隨全球化進程的人羣流動,至少還有十多個結核菌亞型也曾傳入中國,但這些“外來菌株”並沒有在中國成功地流行起來。中國的結核菌羣體表現出長期的“遺傳延續性”。通過基因分型區分出本土菌株與外來菌株,對於監測不同亞型菌株的流行趨勢以及結核病的疫情防控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原題爲《中美科學家新發現:結核病疫情是“歷史遺留問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