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宦官的指使下,张成的徒弟牢修上书,控告“李膺等人拉帮结派,诽谤朝廷,扰乱社会。陈蕃得知事变,带人到尚书台为窦武辩白,说:“明明是宦官反叛,为何反说窦武大逆不道。

人们常说,东汉王朝亡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乱政。真相究竟如何?大鹏给大家分析一下。

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之间的斗争,是从汉和帝夺权开始的,到袁绍把宦官全部杀光为止。

这一百来年的宦官外戚斗争,以梁冀被自杀为时间节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梁冀被自杀前,外戚占优势。梁冀死后,宦官占优势,但最后被世家代表袁绍一网打尽。

因此,表面上看是宦官和外戚两大势力交替掌权,其本质是皇权和世家之间的政治斗争。

东汉的皇帝,自章帝以下,都是年幼即位,故多太后临朝,于是,外戚趁机掌握朝政大权。

等到小皇帝年岁稍长,便想夺回权力。可是他自幼生活在大内,所能依靠的只有宦官。

就这样,为了争权,代表皇权的宦官与代表世家的外戚展开了一场场腥风血雨的斗争。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无论是外戚掌权还是宦官得势,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混。

桓、灵时期,很多出身世家的太学生因为对现状不满,反对宦官弄权,要求改革现状。

他们的政治诉求得到了朝臣和外戚的支持,外戚、官僚和太学生组成反宦官联盟。

首先发难的三公等高官,他们发起了反腐倡廉运动,要求肃清吏治,打击宦官势力。

当时,中常侍侯览的弟弟侯参正在做益州刺史,他通过横征暴敛,弄了好几个亿。

太尉杨秉奏请皇上,对侯参立案审查,并押送京师问罪。结果侯参在半道上自杀了。

通过搜查侯参的随行车辆,发现有三百多辆车的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来源不明。

杨秉因此上奏弹劾中常侍侯览,家风不正。汉桓帝迫不得已,只好将侯览免职。

司隶校尉韩𬙂乘胜追击,上书弹劾左悺以及他的哥哥左称营私舞弊,俩人被迫自杀。

韩𬙂又弹劾中常侍具瑗的哥哥具恭贪赃枉法。具恭主动认罪,最终被贬为都乡侯。

一看反宦官运动取得重大突破,大家更兴奋了,纷纷建言献策,举报犯罪线索。

北海郡太守羊元群离任时,因为单位的马桶很精美,他有点舍不得,就装上车拉回家了。

河南尹李膺上表要求调查羊元群的罪行,羊元群向宦官行贿,结果李膺被控犯了“诬陷罪”。

中常侍单超的弟弟、山阳郡太守单迁,因罪被关进廷尉狱,被廷尉冯绲刑讯逼供而死。

大司农刘祐向地方政府发送公函,让他们依照法令,分等级没收中常侍苏康、管霸的田产。

宦官们得知以后,群情激愤。汉桓帝也大动肝火,把刘祐、李膺、冯绲送去劳改了。

太尉陈蕃多次向汉桓帝求情,都没成功。后来,应奉也上书求情,桓帝才赦免了这三个人。

经过一番运作,李膺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负责朝中百官和京师七郡的监察工作。

当时小黄门张让的弟弟张朔正担任野王县令,为逃避被李膺调查,就躲到了哥哥家。

李膺得知以后,没有丝毫犹豫,也不怕得罪张让,带着狱吏到张家,就把张朔逮走了。

李膺经过调查,发现证据确凿,就将张朔杀了。张让气不过,就向汉桓帝哭诉冤屈。

于是,汉桓帝召见李膺,责备他没有请示便擅自诛杀朝廷命官。

李膺回答:“我一直担心自己为官不为受责罚,没想到却因行动迅速而犯了错。”

汉桓帝一时间无言以对,就对张让说:“是你弟弟罪有应得,不能怪司隶校尉!”

从那以后,所有的黄门、常侍一个个都收敛了许多,即便是休假的日子也不敢出宫门。

汉桓帝很奇怪,问他们怎么了。这些人一起趴在地上,说:“害怕遇到李校尉。”

其次,通过读书得以进入官场的寒门子弟,借助政府力量对地方豪强进行了清理。

东汉时的官场,虽然还不像魏晋那样崇尚清谈,但是世家子弟已经不怎么处理事务了。

比如,汝南郡太守宗资任命范滂为功曹,南阳郡太守成瑨任命岑晊为功曹,山阳郡太守翟超任命张俭担任东部督邮,等等。

可是,寒门子弟对贪污腐败的容忍程度,比司空见惯浑无事的世家子弟要低,结果出事了。

宛县张泛,和汉桓帝的奶妈沾点亲戚,跟宫里的宦官关系也很好,所以在地方上横行霸道。

功曹岑晊和贼曹史张牧俩人就说服太守成瑨,将张泛等人逮捕,判了死刑。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发布了大赦,按照有关规定,张泛等人应该被无罪释放。

但成瑨竟将张泛一家二百多口,全部处死,然后才上报。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先斩后奏吧!

虽然这种做法很解气,但是后果很严重,这相当于眼里没了皇上,当众打了朝廷的脸。

无独有偶,小黄门赵津也因罪被太原太守刘瑶抓了,在朝廷大赦后,才被处死。

为了维护皇家的尊严,中常侍侯览指使张泛的妻子,向朝廷上书替张泛鸣冤。

其理由是,成瑨藐视朝廷,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不搞法治,搞人治。

桓帝一听,天下还有这么嚣张的人,勃然大怒,将成瑨、刘瑶二人抓到了洛阳。

与此同时,还发生了两起类似的案件,进一步加深了世家和宦官之间的矛盾。

其中一件是,张俭发现侯览的家人横行不法,就上书弹劾侯览,但是迟迟没有回音。

张俭怀疑奏章都被侯览拦下了,一发狠就派人捣毁了侯览的坟墓和住宅,没收了侯家所有的财产。

还有一件事,中常侍徐璜的侄儿徐宣,曾求娶前汝南郡太守李皓的女儿为妻,没有得手。

胆大包天的徐宣竟然带人冲进李家里,将其女抢回家中,并将她用箭射死。

东海国宰相黄浮听说这件事后,就逮捕徐宣等人,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并斩首示众。

手下人极力劝阻黄浮不要冲动,黄浮说,徐宣这种人太该死了,今天杀掉他,明天我抵命,也值得。

汉桓帝得知这两件事后,命人将翟超、黄浮两人剃了光头,送往左校营罚服苦役。

太尉陈蕃和司空刘茂联名上书,请求赦免成瑨、刘瑶、翟超、黄浮等人的罪,汉桓帝很不高兴。

在刘茂当了缩头乌龟之后,陈蕃再次上书,劝汉桓帝理解成、刘、翟、黄等人矫枉过正的苦心。

虽然在程序上有点问题,但是出发点是好的,可不能听信宦官的一面之词,冤枉忠臣啊!

但让陈蕃没想到的是,他的话音未落,又有一个大臣也出事了。谁呢?司隶校尉李膺。

河南有个叫张成的人,精通占候术,他预先推算朝廷将要大赦,就叫他的儿子杀人。

命案发生后,司隶校尉李膺马上派人逮捕了张家父子。但是,朝廷真的颁布了大赦令。

看着张家父子得意洋洋的嘴脸,李膺心里那个气儿啊!这真是真正的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流氓有文化。

究竟该如何处置钻了法律空子的张家父子呢?李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放了吧,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杀了吧,明显是往枪口上撞。李膺思来想去,最后下令张家父子处斩。

但李膺没想到,张成手眼通天,他不仅和宦官有来往,还是汉桓帝的御用占卜师。

本来宦官们就对李膺恨之入骨,早就想把他除掉,这次可算是逮到机会了。

在宦官的指使下,张成的徒弟牢修上书,控告“李膺等人拉帮结派,诽谤朝廷,扰乱社会。”

皇上最怕什么,最怕手下人拉帮结派,藐视皇权,于是汉桓帝下诏各郡、各国,逮捕党人。

公文经过三公府,太尉陈蕃将诏书退回,拒绝联合签署,认为这是无中生有的乱命。

汉桓帝更加发怒,便直接下令,逮捕李膺等人。李膺等人的供词牵扯到二百余人。

这些人中,有的人事先逃亡,未能逮捕归案;有的则主动投案自首,比如陈寔、范滂。

陈蕃再次上书规劝桓帝。汉桓帝借口陈蕃选人用人不当,下诏免除了陈蕃的太尉之职。

后来,在太学生首领贾彪的劝说下,汉桓帝的老丈人窦武以辞职为要挟,出面营救党人。

又因李膺等人在口供中,牵连到许多宦官子弟,宦官们也深恐事态进一步扩大。

于是,以发生日食为借口,让汉桓帝下诏,大赦天下,二百余党人,终身不许再出来做官。

第一次“党锢之祸”沉重打击了世家势力,强化了皇权,但也使得宦官势力进一步坐大。

公元168年,汉桓帝驾崩,窦太后临朝主持朝政,立刘宏为汉灵帝,并再次启用陈蕃。

但是,宦官们很会见风使舵,马上转投到窦太后身边,通过逢迎拍马,得到窦太后的宠信。

陈蕃、窦武对此深为痛恨,便想联合志同道合之士,将宦官势力全部诛杀或废黜。

但是,窦太后却认为只应当诛杀其中犯法有罪的,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将他们全部消灭?

于是,经窦太后批准,窦武先杀了管霸、苏康,又想杀曹节等人,窦太后不忍批准。

陈蕃对窦武说:“对于这批家伙,抓住便应当场诛杀,还用审问?”窦武坚持要走法律程序。

九月初七,窦武给自己放了几天假,出宫回家了。你说,阶级斗争正在关键时期,你休什么假啊!

结果,有宦官趁机拆阅窦武的奏章,发现了陈蕃与窦武要将宦官全部除掉的灭绝计划。

于是,曹节连夜召集一向亲近的史共普、张亮等十七人歃血为盟,合谋诛杀窦武等人。

曹节等挟持汉灵帝、窦太后,假传圣旨,派郑飒等持节,率人去逮捕窦武等人。

窦武拒不受诏,和侄儿窦绍召集会合北军五校尉营将士数千人,进行平叛。

陈蕃得知事变,带人到尚书台为窦武辩白,说:“明明是宦官反叛,为何反说窦武大逆不道?”

王甫斥责陈蕃说:“先帝刚刚去世,窦武何德何能,兄弟三人同日封侯?还让宫女陪酒,这不是要造反吗?”

当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正好刚到洛阳。曹节等人欺负张奂新到,不了解政变的内幕。

于是,假传圣旨,让周靖和张奂率领五校尉营留下的将士前往讨伐窦武。

经过一天激战,窦武、窦绍兵败被杀。窦武、刘瑜、冯述等人,都被屠灭全族。

凡是陈蕃、窦武所推荐的官员,以及学生、部属,全都免官,从此不许再出来作官。

同时,宦官们对李膺等人也非常痛恨,所以皇帝每次颁布诏书,都要重申对党人的禁令。

中常侍侯览对张俭尤其怨恨,朱并趁机上书检举说,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成朋党,企图危害国家。

当时,灵帝年仅十四岁,问曹节说:“什么叫朋党?”曹节回答说:“就是勾结起来要造反的人。”灵

于是,灵帝便下诏,逮捕张俭,以及李膺、杜密、崐朱、荀翌、翟超、刘儒、范滂等人。

第二次“党锢之祸”牵连更广,被处死的有一百余人,被放逐、废黜、禁锢的人,有六七百人之多。

从此以后,宦官在政治上更有地位,但国家也更加腐败,以致引发了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东汉皇权被严重削弱,地方世家豪族势力更加强大了。

皇权一衰落,宦官的权也就完了,再也不能孤假虎威,借皇权欺压世家豪族了。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刘辩被立为皇帝。何太后的哥哥何进在袁绍的撺掇下又要诛杀宦官。

宦官知道何进的计划后,故技重施,假传太后诏把何进诳进宫,一刀杀了。

但此时,世家势力和皇权力量的对比,已经起了根本变化,所以何进虽死,袁绍不服。

袁氏兄弟无视宦官所假的皇帝诏令,领兵包围宫禁,逮捕宦官,“无少长,皆杀之”

绵延一百余年的宦官外戚斗争至此结束,其过程大体如上所述。谁也没想到,笑到最后的是世家豪族。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