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达(左)与贫困户交流扶贫产业项目。蓝单 摄

在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村民林欢仁家里,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汤华达收到了一面锦旗,感谢“汤书记”为村里早日脱贫而做的努力。在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两年多时间里,汤华达牢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会同广州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长共同帮助贫困户脱贫发展,帮助梓里村152户贫困户中的135户实现了预脱贫,预脱贫率超80%。

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是推动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创新实践。2016年5月以来,梅州选派了308名优秀扶贫干部下村当第一书记。在这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大多数脱贫任务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我当时是背着家里,自愿报名来的,来时心里就想,这三年扶贫一定要给村里干点实事。”汤华达说。

●南方日报记者 蓝单 通讯员 廖玉芳 廖键

建档立卡▶▷

精准识别扶真贫

驻村开始,汤华达的首要工作就是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汤华达会同广州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长罗广晖带领全村干部分组分工,并让参与核查的人员熟悉贫困户的认定标准和排查方法,对每个家庭进行走访,确保贫困户识别精准。

“在入户核查时,我发现有一户资料有疑问,负责该户初核资料的工作人员也解释不清楚,并且找不到资料上的相关人员。我将情况记录下来,在会上指出这一问题,批评了负责该户资料初核的工作人员。”汤华达说,在扶贫工作过程中,自己时刻谨记,要杜绝虚假贫困户,同时也不能落下一名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

多措并举▶▷

精准帮扶助脱贫

梓里村是省认定相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316人。村民收入基本以农业种植蜜柚为主,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

为了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之路,汤华达与罗广晖一起,拜访了市农科所、市畜牧局等单位,并协调专家、乡贤和从事光伏、养龟、柚子加工企业老板等到村里调研,共同商讨梓里村扶贫产业发展新路子。通过征求村民、贫困户等的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一户一策、一村一品、入股分红”的可持续增收帮扶模式。

在梓里蜜柚加工厂,梓里村村支书陈志标指着角落里零星的一堆蜜柚说:“这是今年最后一波了,卖完就没有了。”据了解,这个蜜柚加工厂是扶贫干部引进的扶贫产业项目,这两年累计收购蜜柚100多万斤,货值100多万元,其中按保底价向51户贫困户收购了60万斤蜜柚,货值约70万元,增收约18万元。

汤华达介绍,梓里村有30多年的种柚历史,但此前农户卖柚都是等着上门收购,比较被动。现在办了工厂,帮扶单位广州市公安局还联系了广州市品标食品公司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公司保底收购。“红肉柚2.5元/斤,白肉柚1.5元/斤,今年我们还聘请了12名贫困户做工人,每人每个月能拿4000多元了。”

除了发展柚子加工产业,汤华达还与扶贫工作队为每一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了脱贫致富方案。一次次的拜访,让汤华达对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现在我们有55户贫困户发展蜜柚种植,养殖猪、牛、龟等产业,贫困户家庭中有54人实现了就近就业。”

为民服务▶▷

人居环境换新颜

在扶贫工作中,汤华达一直秉持着“要干点实事”的观念,变身联络员、监督员、协调员。

村中小河流治理、卫生站改造、饮水工程建设、环卫升级、公厕改善、道路改造、路灯建设、学校饭堂改造、梓里村广场改造、范汉杰故居修缮、新农村规划……一桩桩、一件件,都离不开汤华达一次次的沟通与努力。

“饮水工程建设,最初设计没有全覆盖45个村民小组。为此我向上级汇报了多次,与市、县水务局反复沟通,终于实现了这项工程全覆盖。”汤华达说。后期为了早日供水,汤华达更是与中标单位、施工单位协调了不下10次。

群众利益无小事,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不论事情大小,汤华达都尽心尽责为群众办事服务。“现在路灯更亮了,环境整洁多了,村里的环卫车每天统一整理垃圾桶,但有些群众还是会不自觉地乱丢垃圾。”针对村民反映的卫生问题,汤华达加强了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协调筹资建设了宣传栏,并聘请贫困户作为保洁员,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就业帮扶。

积极协调▶▷

医疗帮扶不放松

医疗帮扶是汤华达落实的又一项扶贫举措。

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汤华达了解到,因病致贫在贫困户中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他协调为全部贫困户购买了医疗保险,为大病贫困学生筹款近10万元,为残疾贫困户5人发放补贴数万元。

在了解到贫困户林欢仁因长期为年幼聋哑女儿求医致贫后,汤华达个人联系了梅州市特殊学校解决小女孩的求学问题。“之前因为照顾女儿,只能在家里做一些手工活,收入很不稳定。现在可以去水电站上班,加上种柚养龟的收入,一年能有3万多元,去年就脱贫了。”林欢仁说。

此外,汤华达还和驻村工作队长罗广晖一同筹资8万元为全村贫困户免费提供体检、义诊等。汤华达了解到大多数村民的身体状况还处于亚健康状态,为防止因病返贫,他还联系组织了男女老少皆宜的瑜伽教学培训,现在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坚持练瑜伽。“我们每天早上6点在广场上练瑜伽,晚上就跳广场舞。”村民黄翠说,“现在每天锻炼身体,生病少了都不用跑医院了。”

加强党建▶▷

引领乡村治理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在扶贫工作中,汤华达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为一名纪委干部“抓党建,促村务”的使命,在日常工作中,常常给自己和村干部敲警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村务工作和扶贫工作都得严格执行政策规定。”这是汤华达驻村挂任第一书记常挂在嘴边的话。

汤华达在开展工作时,以党建统揽全局,会同村“两委”干部进一步规范了村资管理、议事、监督等制度的落实,以公开、公平、严谨的态度,要求扶贫工作中全程接受各级部门以及村民、扶贫领域义务廉政监督员的监督。

在村委会办公室门前,可以看到各类公示贴满了宣传栏,包括低保户花名册、大病救治公示等等。“我在村委会办公室、梓里学校、村门口、文化俱乐部门口等人口密集处都立了廉洁文化宣传栏。”汤华达说。他还在学校必经路口放了一块“风清气正”景观石,在警示干部的同时,也告诉村民要监督好干部。

“纪委领导对我们的工作也很支持,市纪委黄建固书记去年还来了梓里村调研,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两违’线索排查、入户核查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汤华达说。

在成为三河镇梓里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之前,汤华达是梅州市纪委派驻市水务局纪检组的一名干部,在两年多的扶贫工作中,汤华达颇受赞许,这对于他来说,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接下来,我将继续履行‘第一书记’职责和带领村‘两委’干部,会同广州市公安局驻村干部继续加强村‘两委’建设,抓党建促脱贫,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汤华达如是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