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在推理小說中製造「密室」?

日本電視臺 2016 年首播的劇集《臨牀犯罪學者 火村英生的推理》,天才睿智的犯罪學者火村英生(齋藤工 飾)、善良機智的推理小說家有棲川有棲(窪田正孝 飾),兩位老同學組成的最佳拍檔穿梭在一個又一個犯罪現場,可愛的互動與瀰漫着緊張感的事件,完美調和成一道美味的本格推理料理,也讓更多人認識了推理小說家有棲川有棲的名字。

△ 《臨牀犯罪學者・火村英生的推理 2019特別篇》

有棲川有棲,這個頗有音律感的筆名取自京都的「有棲川」與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因此有棲川有棲也被讀者們親切地稱作「 愛麗絲老師」,其代表作之一,即上文提到的 火村英生系列,包括《第 46 號密室》、《硃色的研究》、《絕叫城殺人事件》等。

火村英生系列跟隨推理小說研究會部員們的經歷展開故事,時而因自然災害被困遭遇殺人事件,即推理中常見的「closed circle」(封閉空間)狀況;時而解開日常中的有趣謎題。

有棲川有棲的寫作風格詭異優美,充滿了典型的本格謎題元素,如密室、不在現場證明、暗號等, 非常適合初次接觸本格推理的讀者。他深受美國推理小說家埃勒裏 奎因影響,作品多以組合角色出現,時常插入「給讀者的挑戰書」等劇情設計,被譽爲「 日本的埃勒裏 奎因 」。

讀有棲川的小說,會沉浸在書中詭異緊張的氣氛,合上書本又會得到內心的一絲安寧。能讓人忘記無聊的現實,投身於邪惡與正義的較量之中,並且有着對於名偵探的信任與安心,這就是我們對偵探小說欲罷不能的細微理由吧。來吧,讓我們一起跌入非日常的冒險中去。

△ 有棲川有棲, 原名上原正英1959年生於日本大阪。與綾辻行人、法月綸太郎並稱關西三大推理小說家。

知日:聽說你從小學 5 年級就開始寫推理小說了,爲什麼會想要成爲一名推理作家?

有棲川:我從小就喜歡寫文章,嚐到了閱讀推理小說的快樂之後,自己也想寫寫這樣的故事。一開始只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當我發現「 推理小說這種東西,寫的人也會感到非常快樂」時,纔開始朝着作家努力。

△ 《硃色的研究》( 硃色の研究

知日:自出道以來,你一直遵循正統派的本格路線,對你來說,「本格」或者說「新本格」的意義在哪裏?

有棲川:本格推理小說是根據最初提示的手法爲基礎進行推理,在謎之所以不成謎的瞬間達到高潮的小說。

新本格推理,可以認爲是對綾辻行人《十角館殺人事件》(1987年)以後出現的本格推理小說的稱呼。

「偵探解謎並揪出犯人」是傳統的本格推理,而「作者利用寫作技巧迷惑讀者」則是新本格的特徵

知日:比起詭計,你更加註重推理的邏輯,這種風格是怎樣確定的?

有棲川:我非常喜歡埃勒裏 奎因和鮎川哲也,受到了他們很大的影響。兩位是偉大的推理作家,邏輯性極高的解謎總是能感動我。

知日:根據火村英生系列改編的日劇《臨牀犯罪學者 火村英生的推理》引發了不小的話題,作爲原作者評價如何?

有棲川:火村英生和有棲的角色設定都和原作有些不同,但這也是樂趣之一。舞臺是我希望的關西(雖然只是京都),我感到很滿足。

知日:無論是學生有棲還是小說家有棲都是作爲華生類角色登場的,這樣安排的理由是什麼?這兩個角色與你自身有關聯嗎?

有棲川:華生是非常方便的角色。通過華生的視角來講述故事,讀者更易理解「謎團是什麼」「解謎到了什麼程度」,而且還能描寫華生看見、詢問線索卻不理解其重要性的場景。

通過華生的視角描寫故事,讀者會不清楚偵探究竟在想些什麼,增加了偵探的神祕性和魅力

在開始寫小說家有棲系列之前,就想好了「這次也要推出華生類角色」。既然要出,不如就用學生有棲系列的角色名吧。作者名字與作品中記述人的名字一樣,是不少推理作家都鍾情的「小遊戲」。

知日:爲什麼會如此鍾情於密室、孤島,或者因自然災害而封閉的空間呢?製造一個「密室」的要點有哪些?

有棲川:因爲我喜歡不靠警察科學性、組織性的搜查,只能依靠名偵探推理得出真相的空間,所以常設計「closed circle」的事件。通過把警察從作品中排除出去,使讀者站在與偵探平等的立場,同時更加突出偵探解開謎團、拯救同伴的英雄形象。

關於密室,前人已創造了無數模板,考慮全新的手法非常困難。至今爲止我的密室手法都是在已有基礎上的變化型。即使有相似的手法存在,只要在 「爲什麼犯人制造了密室」「爲什麼變成了密室」「解開密室之謎能明白什麼」等地方下功夫,用無法想象的舞臺和演出,同樣能夠讓本格推理小說變得更加有趣。

△ 《獵人的噩夢》( 狩人の悪夢

知日:如何看待推理小說想象力與表現力之間的關係?

有棲川:好的點子浮現,將其整理成好的故事,再選擇與之適合的文體是很重要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輕鬆愉快的故事、非常不可思議使人眩暈的故事......有效的表現方法會因內容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若選錯文體就會使作品前功盡棄。不只是推理小說,任何小說最重要的都是「效果」。

張家欣✎ 文 劉凱琳 ✎ 採訪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節選自《知日·腦洞》特集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