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無不心心念念,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好這一生,即便不求聞達於諸侯,好歹也求個自食其力,安穩和順。那麼在幫助孩子做好人生規劃的問題上,你是主導者,還是參與者,亦或是旁觀者呢?

主導者,即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路走下去,因爲是過來人,希望孩子少走彎路,莫誤入歧途,按照自己對遠大前程的理解,爲孩子設計一條光明之路,時時提點糾正,步步規劃設計,處處操心費力,讓孩子隨時處於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內,以確保目標不偏離。

這樣做的好處是,假如你的孩子有足夠的配合度,規劃的路也基本合理,孩子就這樣亦步亦趨地走下去,大方向不偏離,你和你的孩子可能會收穫一個看得見的未來和一種波瀾不驚的人生,因爲目之所及,基本都在可控範圍內。

波瀾不驚,不代表人生不精彩,也不代表孩子不優秀,只不過因爲大體都在設計之內,少了點兒對人生未知的探索樂趣和意外之喜,人生況味略顯單薄。

這種站位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獨立的個體,他們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和附屬物,他們對時代、對社會、對未來,會有自己的認知,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

他們不配合的可能性其實很大。退一步說,即便配合,也可能走到最後,孩子發現,這條路不是自己想走的,所有的結果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他(她)不快樂,甚至也沒有任何成就感。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他(她)可能會埋怨你。

參與者,即是在孩子提出需求的時候,給予建議、意見或者直接決策。這種站位算比較超脫,好處是不會過分參與,以孩子自身意見爲主,留出充分的自主選擇,自主決策空間,孩子會感覺自由度比較大,不受太多束縛。這類的孩子相對來說,會比較自立,有自己的主意,

旁觀者,即是無力主導,也不想參與的類型。這種基本屬於放養型,長好長壞,一半靠基因,一半靠天賜。這種類型的父母,也不能單純地定性爲不負責任,由於出身、學識、環境、時空和家庭關係複雜程度等等原因,父母也有各種無奈和無力,無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具體指導,參與度不夠,也是難免。

既然做旁觀者,孩子的人生規劃以及最終走向何處,就只能接受結果。路是孩子自己走出來的,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同時,也有爲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的義務。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是這麼個道理,誰都不必太過糾結。

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是儘量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比較好。杜甫有一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首詩大概就是對引導者和支持者對貼切的描述了:無處不在,卻又不着痕跡。

想成爲引導者與支持者,並不容易:

首先父母自身要成爲榜樣。成爲榜樣的意思,不是父母必須是業界精英,風雲人物,你可以是普通勞動者,但你一定要在精神上、思想上和價值觀上,給予孩子正能量的傳遞,培養和引導孩子提煉和塑造自己最基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父母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成長基礎。你只要記住一件事:如果孩子走偏了,父母一定是第一責任人,自身言行一定有需要檢討和自省的地方。

其次是你要找到一種恰當的方式,持續地瞭解、感知、理解和關心他(她)。這樣你纔會清楚,你該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以什麼方式,陪伴他(她)的成長。你未必陪孩子一日三餐,也可能做不到時刻相伴,這沒有關係。

你只要做到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在每一個最需要你的時候,最應該你出現的時候,你都在,給到他(她)力量和支持,這就足夠了。對孩子來說,你無處不在,但同時又恰如其分,他(她)舒服,你舒服,就合適了。

最後一點,就是要時時把握和調整參與度。你要始終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完整的社會人,給予孩子真誠的信任和尊重,不要一不小心,從引導者,變成了主導者;從支持者,變成了代辦者。

孩子的成長之路,沒有捷徑,做家長的,一定要穩得住,耐得了,哪怕孩子遭點兒罪,走點兒彎路,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儘量少干預,莫強制。強制是“堵”,不解決根本問題,還會留有隱患,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幫助和引導孩子找到合適方法解決,纔是治本之法。

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有不同的風景,你不要覺得這條路的風景不好看,就強行讓孩子改道,那樣做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事與願違。人生原沒有絕對正確的路,只有合適的路和不後悔的路。

父母留給孩子的最大財富不是有幾處房產,有多大事業,有多少存款,而是培養好習慣,塑造好品格,讓他(她)做一個有能力、有學習力,有行動力,也能理性思考的人。對生命的深度理解與家族精神的傳承,能力與品質的持續提升與塑造,要貫穿人生始終,並且代代相傳。這纔是你曾在世間走過的痕跡,也是你留在這世間最有意義的東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