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軍以及後金軍,楊嗣昌上奏崇禎建議“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爲圍剿農民軍,提出“四正六隅”的“十面之網”,就是“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爲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儘管兩人素無交往,但是熊文燦任福建巡撫時成功平定了東南海盜,招撫了鄭芝龍,讓楊嗣昌看到了希望。

楊嗣昌,字文弱,武陵人,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其父爲崇禎初年力主撫議最後被革職下獄的楊鶴。

崇禎七年,出任宣大總督,自詡精通兵法的他向崇禎提了不少建議。其中有些確實不錯,如官方開礦招工以瓦解私礦礦徒造反等。

進士出身的楊嗣昌,口才真的很好,在崇禎帝面前能侃侃而談,什麼天文地理五行兵書等,將崇禎“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嗣昌銳意振刷,帝益以爲能。每對必移時,所奏請無不聽,曰:‘恨用卿晚。’”


面對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軍以及後金軍,楊嗣昌上奏崇禎建議“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爲圍剿農民軍,提出“四正六隅”的“十面之網”,就是“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爲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爲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構成“十面之網”,讓農民軍成甕中之鱉。

實際上,楊嗣昌的策略確實不錯,要是執行到位,李自成肯定死無喪身之地。但他卻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明朝末年的將領多數已經不聽中央的命令了,執行力度肯定大打折扣。加上打仗就是燒錢,當時的大明朝的國庫早就空了。

爲了解決全國財政問題,楊嗣昌竟然用起漢武帝時期的均輸法。結果可想而知,沉重的軍餉平攤到平常老百姓身上,加上這些百姓本身就受到天災的影響,哪裏還有剩餘的錢財?最終的結局就是軍費沒籌到多少,反而搞得有些地方原本沒造反的也開始叛亂了,而那些原本就活不下去的農民更是死心塌地地追隨李自成的起義軍了。

做事不行,楊嗣昌用人更是錯。他認爲總督河南的王家楨軟弱無能,就舉薦福建巡撫熊文燦代任。《明史》載:“嗣昌乃薦文燦代之。”儘管兩人素無交往,但是熊文燦任福建巡撫時成功平定了東南海盜,招撫了鄭芝龍,讓楊嗣昌看到了希望。

其實,熊文燦的“招撫”政策在一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走投無路投降了。李自成帶着劉宗敏等殘部十七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裏。但是,一年後,張獻忠再次反叛,李自成也東山再起,朝廷議論紛紛,崇禎聞變大怒,隨即下令逮捕熊文燦,並於1640年將他處死。

楊嗣昌想先剿滅農民軍的想法落空了,而關外的後金卻虎視眈眈。1638年冬天,後金大軍兵分三路第四度南侵,朝野震動,崇禎戰和不定,楊嗣昌力主議和,但大將盧象升卻主張堅決抵抗。


楊嗣昌利用手中的兵權,事事掣肘盧象升,致使盧象升屢次失利,最後戰死。崇禎、楊嗣昌想和後金議和,不得不暗地裏進行。楊嗣昌推薦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就因按照崇禎的意旨私下和後金議和泄露計劃而被殺頭。

東林黨人開始彈劾他,楊嗣昌被罵陷害忠良。至此,楊嗣昌的議和計劃失敗了。


1641年,張獻忠農民軍破襄陽。重病之下的楊嗣昌,驚懼而死。據明朝有人記載,“廷臣聞嗣昌死,欣然有得色。忘國徇私,幸敗樂禍”。《明史》也載,“廷臣聞襄陽之變,交章論列,而嗣昌已死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