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一,論勇武,張遼排第一,論戰功,同樣是張遼排第一,就連張遼在《三國志》中的傳記也是排在五子良將之首,那麼作爲張遼一生中最大功績的合肥之戰到底是怎麼打的呢?

公元215年合肥之戰發生前,曹操遠在漢中攻打張魯,鎮守合肥新城的曹軍將領是張遼、李典、樂進、薛悌,曹軍總兵力是七千人,曹操在離開合肥時,曾經交給護軍薛悌一份手寫的命令,說是等敵軍到了再打開看。

沒多久,孫權趁曹操西征張魯,合肥新城兵力較少,發動十萬大軍攻打合肥新城,於是張遼、李典、樂進、薛悌等人商議如何應對,薛悌拿出曹操的命令打開,上面寫着:如果孫權率軍來攻,張遼與李典兩位將軍出戰,樂進守城,薛悌不得應戰。

曹操的意思很明顯,讓張遼和李典作爲先鋒將軍迎戰孫權,而讓樂進守城,護軍薛悌要不參戰,是一個分工明確的作戰任務,因爲駐守合肥新城的七千曹軍沒有主帥,張遼、李典、樂進、薛悌四位將軍應該是平級,而且張遼與李典和樂進一直以來都不和,如果曹操不明確分工,四位將軍又都不是主帥,打起來的話聽誰的?

曹操之所以讓四位將軍守城,說白了還是相互牽制的意思,四位將軍中的三位還不和,說明他們就不可能串通一氣,主要還是權力平衡,張遼在合肥之戰只是其中一位將軍,並不是主帥。

正因爲沒有主帥所以遇到事情只能四位將軍商議,張遼建立趁孫權大軍沒有集結完畢,發動突然襲擊,可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能打擊了敵人的銳氣,就能很好地提升士氣,更方便將來守城。

最終四位將軍約定,由張遼率領八百勇士先突襲孫權,給權孫來一個下馬威,打擊一下吳軍的士氣,於是張遼連夜挑選了八百名勇士,當天晚上殺牛飽餐一頓,在第二天天一亮,張遼就率領八百勇士衝入孫權大營。

因爲張遼是突然襲擊,所以孫權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又因爲張遼勇猛異常,總是衝在最前面,張遼親手殺死了幾十名吳軍,而且還斬殺了吳軍二員大將,其中一人還是孫權近衛軍的統帥陳武,張遼大叫孫權的名字,並直衝向孫權的中軍大營。

吳軍見張遼如此勇猛,紛紛不敵,尤其是宋謙和徐盛的軍隊,居然被打得潰散而逃,還是靠潘璋斬殺了兩個逃兵才阻止了其他士兵的潰逃,可見張遼軍軍勢如此迅猛。

張遼是帶了八百人來打孫權,那麼當時孫權的大營有多少人呢?

絕對沒有十萬人,至少在孫權大營中沒有十萬人。

一是因爲張遼是突然襲擊,突然襲擊的前提就是趁孫權大軍沒有擺好陣勢之前就開打,也就是說張遼打孫權時,孫權的軍隊並沒有全部到達作戰位置,否則張遼就不叫突襲了。

二是孫權即使總共出動的軍隊有十萬人,但是並不全在孫權大營中,行軍打仗是有戰略和戰術的,孫權一個人也不可能率領十萬大軍,一定還有其他將領率領吳軍配合孫權主力作戰。

三是因爲東吳是私兵部曲制,部分軍隊是屬於私人的,只是打仗才協調到一起由各位主公率領,孫權即使有十萬大軍,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其他大家族的主公率領,在孫權的中軍大營絕對沒有十萬人。

孫權雖然沒有十萬大軍,但從孫權一貫的作風來看,至少也有三五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合肥之戰實際上是張遼率領八百人對戰孫權的三到五萬大軍。

再來看雙方的傷亡情況,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東吳軍隊損失了兩員大將,其中一人是孫權的近衛軍將領陳武,連近衛軍將領都戰死了,可見當時張遼離孫權有多麼近,除了將領,東吳軍隊還被斬殺數十人,這就是孫權方面的損失,戰死兩員大將,數十名士兵。

再來看張遼方的戰損情況,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三國志》中可以找到相關記載,當孫權發現了張遼帶來的士兵非常少時,就命令吳軍重重包圍了張遼,但還是被張遼打開了缺口,史書記載了張遼仍然衝出包圍圈,並且其麾下數十人跟隨張遼衝出,這時仍被圍在包圍圈中的魏軍士兵大呼張遼救命,於是張遼又回過頭來衝入包圍圈,救下這些魏軍後再次衝出包圍圈。

最後在包圍圈中被張遼救出來的人應該會不多,如果還有很多人的話,張遼不會只顧自己逃命,從張遼寧願捨身救援被圍的士兵來看,張遼是一個勇猛善戰,不捨棄士兵的將領,哪怕是救援一二個魏軍,張遼也會挺身而出的。

估計張遼後來救出的人也不過數十人,再加上之前隨張遼衝出包圍圈的數十人,整個合肥之前的前哨戰--張遼突襲戰中,魏軍僅存一百多人活着,張遼帶去參戰的可有八百人,那麼通過計算就能得出,張遼率領的魏軍戰死了五百多人,不到六百人。

如果從雙方戰死士兵人數來看,明顯就是張遼軍損失的人員多,比吳軍損失多了七八倍,似乎合肥之戰是張遼喫了虧。

其實並不然,張遼是以士兵戰死的人數換取了七千魏軍全軍高昂的士氣,以及此戰之後徹底打擊了東吳十萬大軍的士兵,這筆交易張遼絕對是划算的。

冷兵器時期,戰爭很大程度上拼的是士氣,像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都是激勵士氣的方法,士氣上來了,哪怕軍隊人少,也會取得最終戰爭的勝利,比如鉅鹿之戰和背水一戰都是如此,都是以少勝多。

此戰之後,孫權仍然率領大軍圍攻了合肥城,但由於張遼那一戰的震憾,孫權圍城之戰無功而返,攻不下城池,吳軍只有撤退,在撤退途中孫權還被張遼一陣追擊,差一點就把命交到張遼手上了,要不是東吳將領拼死抵抗,孫權真有可能成爲張遼的俘虜。

張遼突襲戰,不僅提升己方士氣,打擊對方士氣,而且還把孫權打出了一生的陰影,孫權在此戰中的親身經歷,估計是他成爲東吳首領以來,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面對死亡威脅,讓孫權刻骨銘心,從此以後,有張遼在,孫權終身不敢踏入合肥一步,這就是那一戰的影響力,甚至還在江東形成了一個“張遼止啼”的典故,都說了這一戰的影響力巨大,遠遠超過五六百士兵陣亡的損失。

不是人人都敢以八百人對戰數萬人的,那可是60倍的人數差距,如果5萬人圍成圈,可以把張遼的八百人圍了幾百圈,即使這樣,還是讓張遼逃走了,這不正說明了張遼勇猛善戰、無人可擋嗎!這不正說明了張遼就是名將中的名將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