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校园恐怕还不能完全开放,这也是国情决定的。但打卡进校园又有些“简单粗暴”,失去了教育的亲和力。该怎么办才好呢?

1

最近媒体报道了南京大学校门安装门禁的消息。其实,限制“校园准入”的国内著名高等学府越来越多了。

清华、北大自不用说,厦门大学也实施“限量”政策——每天固定进入校园的外部人员数量。

门禁算是校园对外封闭的标志。这一“高科技”强化了中国校园的“围墙意识”,还是“闲人免进”、“非公莫入”的政府机关的范儿。

2

当然,不想高高在上,是否就可以拆掉围墙呢?

其实,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前几年确实提出过地处市区的高校打通围墙,允许公路通过。

这样一来,就很像欧美的大学了,全开放,与周围社区融为一体。

不过,满足了校园的社会功能,教学职能和安全职能如何确保呢?

3

当校园变成景点,旅游团或多或少已经侵占了学生和老师的教育空间。

再加上广场舞、广告传单、可能出现的刑事案件隐患,象牙塔幽静、平和、闲适的气氛受到了影响。

记得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樱花节期间,人流相当于平时的好几倍,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完全可以想象,在相同的时段,武汉大学的校园里会是个什么样子?

武大的樱花成为武汉一景,闻名全国,也使这个著名学府不胜其烦、疲于招架。

4

中国的校园恐怕还不能完全开放,这也是国情决定的。但打卡进校园又有些“简单粗暴”,失去了教育的亲和力。

厦大采用的是故宫的措施,限量入内,达到人数限额后对外部人员关闭校门,校内人员凭证进入。

厦大校园美景号称全国之冠,“限行”方式既照顾到自身的安全保障,又维护了品牌美誉度,让人们既理解又向往,很有些“饥饿营销”的味道。

不知道这是不是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尚德在线教育海外合作高级总监,资深自媒体人,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