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過去三年,拼多多平臺累計銷售109億斤農產品,相關交易總額達510億元。用"拼"的模式賣農貨,會是今後扶貧助農的“正確姿勢”嗎?

三個多月前,“天貓低配版”拼多多成功在美股上市。

從成立到上市,京東用了10年,唯品會用了8年,阿里用了5年,而拼多多隻用了短短3年。

拼多多雖然一直難掩“賣假貨”的陰影,但是其在扶貧助農上的表現同樣值得肯定。

過去三年,拼多多平臺已累計幫扶139,600戶建檔立卡扶貧家庭,累計銷售109億斤農產品,相關交易總額達510億元。

用"拼"的模式賣農貨,會是今後扶貧助農的“正確姿勢”嗎?

11月8日,拼多多創始人及CEO黃崢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分享拼多多扶貧經驗。

黃崢表示,電商企業參與扶貧工作,核心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讓貧困地區有產就有銷,多勞能多得。作爲一家成立三年的“新電子商務”平臺,拼多多平臺已匯聚3.44億用戶和超過200萬商戶,希望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應用,對現有商品流通環節進行重構,持續降低社會資源的損耗,爲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也致力於爲中國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努力在貧困地區形成長效穩定的產銷機制

中國農民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分散生產狀態,多主體的問題難以改變。如何將這些分散的主體紐結起立,並不容易。

以往很多扶助農村的辦法,要麼太過理想化,要麼只是具有局部的盆景價值,很難行之久遠。

黃崢表示,貧困地區大多地理條件複雜,只能走“小農”模式。這些產區天南海北,地理位置相隔甚遠。如何充分調動平臺資源,幫助貧困地區形成長效穩定的產銷機制,是拼多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拼”的模式,突破中國農業分散化的制約

據黃崢介紹,平臺創立之初,團隊便發現,“拼”的模式,能在短時間內聚集海量需求,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當季農產品,爲中國農業突破分散化的制約提出了新的答案。

拼多多用3年的時間,爲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了一條直達3.4億消費者的快速通道。經由這條通道,吐魯番哈密瓜48小時就能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手中,價格比批發市場還便宜;以前一度滯銷的河南中牟大蒜,現在打包賣到了北京,價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經由這條通道,平臺將全國679個貧困縣的農田,和城市的寫字樓、小區連在一起,成功建立起了一套以“拼”助捐的可持續扶貧助農機制。

通過拼多多平臺,雲南文山雪蓮果成了消費者新寵

據瞭解,針對國家級貧困縣,拼多多開啓“綠色通道”,確保農產品產銷對接。

例如今年秋季,湖北秭歸縣臍橙豐收,但交通不便很難運出大山,拼多多得知消息後迅速聯合本地新農人上門進行溢價收購,兩個月內幫助當地農戶銷售2300多噸臍橙,爲當地村民創造了1200多萬元的收入。

在拼多多上線的庫爾勒香梨項目由於當地的種植面積擴大速度較快,在去年出現了香梨滯銷的情況,9月份時,拼多多方面得知這一情況後,第一時間與庫爾勒市西尼爾鎮取得聯繫,簽訂了3000噸的訂單,同時包銷了當地貧困戶的大約80萬噸香梨。兩個月時間,拼多多已經賣出約500噸香梨。

三年賣出109億斤農貨,扶貧助農成果顯著

黃崢在演講中介紹了拼多多的扶貧助農成果,“過去三年,拼多多平臺已累計幫扶139,600戶建檔立卡扶貧家庭,產生超過21億筆助農訂單,累計銷售109億斤農產品,相關交易總額達510億元。”

爲了從源頭解決貧困地區產銷問題,拼多多還積極響應中央一號文件,啓動“人才下鄉”計劃。3年間,平臺累積發動超過5萬名新農人返鄉參與農村雙創工作,在全國679個貧困縣幫扶起超過10萬個商家。在當地政府和拼多多的引導下,大量農產區建立起了現代化流通及生產體系,直接和間接拉動包括各類平臺商家、快遞物流人員等超過700萬人就業。

湖北大洪山板栗通過拼多多大賣,農戶喜笑顏開

推出創新扶貧助農產品“多多果園”

爲了充分發揮新電商的優勢,拼多多持續推出創新性的扶貧助農產品。

今年5月,平臺上線了一款名爲“多多果園”的應用,在這個應用裏,用戶通過社交、互動的遊戲方式種植虛擬果樹,果樹一旦成熟,多多果園就會免費給用戶送出真實的水果。這些水果,絕大部分來自中國的貧困地區,尤其是四川大涼山、新疆南疆等國家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如今,多多果園每天送出的水果已經超過一百萬斤。

通過多多果園這類創新的扶貧助農產品,拼多多用戶在收穫快樂的同時,也自動成爲了扶貧工作的一份子。他們的每一株虛擬果樹成熟,都意味着在遙遠的另一端,有果農實現了增收。

“多多果園”應用截圖

據介紹,拼多多的扶貧助農計劃,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年以來,在上海市扶貧辦的指導下,拼多多陸續與雲南省、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青海果洛州等12個省及地區簽約,全力推動深度貧困地區農貨上行。

演講中,黃崢表示:作爲一家社會性企業,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是拼多多的本分。未來,拼多多將在國務院扶貧辦的指導下,繼續紮根中西部、瞄準三區三州地區,幫助貧困戶脫貧摘帽。

用"拼"的模式賣農貨!央媒毫不猶豫評價四個字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要分別提出工作思路和具體舉措,排出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確保風險隱患得到有效控制,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精準扶貧一時間成爲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國家戰略,社交網絡、電商和智能手機都相當普及的今天,拼多多的成功給精準扶貧增添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拼多多通過發揮C2B的多對多優勢,以社交傳播爲依託,以大數據平臺爲後盾,實現擺脫"買家找不到好產品,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的現狀。

社交扶貧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將用戶的需求直接連接生產方。拼多多可以通過拼團方式將將大量農產品集中然後分銷到消費者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先有需求後有供給的定製化生產模式,幫助了大量農村生產者銷售產品。較傳統農產品上行,效率大幅提升。

拼多多將複雜的採銷流程簡化爲“農民—物流集散—消費者”三個環節。同時,將用戶的需求和建議高效地反饋給上游的生產者,讓他們及時調整產品和服務。各方在產業鏈上合理分工,讓需求對接上生產,確保農產品有途可銷。

從人找貨到貨找人,這三個字也是拼多多最關鍵的不同之處。拼多多式扶貧新模式出現,農貨上行的難點正被逐一攻克,人民日報盛讚“拼勁十足”,四個字道出了拼多多扶貧、致富之路的可行之道。

就在前不久,國家談及"互聯網+農業",明確提出要依託"互聯網+"發展各種專業化社會服務,促進農業生產管理更加精準高效,使億萬小農戶與瞬息萬變的大市場更好對接。

毫不誇張,拼多多"拼農貨"的模式,讓百萬農戶第一次享受到了互聯網的紅利,讓消費者也從未享受到如此的好貨低價,更重要的是中國扶貧之路或將因此邁出一大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