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球网文化频道:在立夏节气,现代节奏生活中的人们能学到哪些古人智慧呢。大夏天中国人讲究喝点热茶,用食物消暑,春夏时节,一定要喝绿茶,唐代诗人卢仝曾经写过著名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原标题:专访学者于丹:还心清凉度立夏,彻悟“俯仰终宇宙”的小欢喜

5月5日,立夏节气到来。告别春日,迎来孟夏,环球网文化频道邀请文化学者于丹,与读者一同走进“二十四节气美学生活”。从一个“夏”字,探知华夏民族的起源、古人智慧与高尚情操,“春末夏初,我们跟古人借一点智慧。疫情期间,宅家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把所有的时光用来安顿一种典雅的生活——不管是哪个季节,你能够感觉到严寒的时候家里不冷、酷暑的时候家里不燥,调节四时,是每个家庭最大的功课。”

汉字“夏”的故事,从民族演变到季节

环球网文化频道:立夏节气的特点和意义是怎样的?

于丹:中国24个节气最重要的是四立、两分、两至。四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始立。中国的时间跟空间一直都有深度的匹配关系。

古人在四立之时,天子率众臣出门迎接:立春之日身穿青色出青龙门,到东方迎接青青的柳色、蓬勃的青春。立夏节气,君臣身穿红衣经南边的朱雀门,迎接火热的夏季。立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大家出西边白虎门,穿白衣迎接肃杀的秋天。立冬穿黑衣出玄武门,迎接长夜漫漫的冬季。一年四季就是这样流转的。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春生夏长是向外生发的,而秋收冬藏是向内收敛。一年中最蓬勃、最大的季节就在立夏时候开始。

夏季三月,分为孟夏、仲夏、季夏,立夏意味着孟夏的开始。一切都在生长,是农官要劝农、农民忙农耕保收成的时候。也是古人认为要好好养生的时刻,明代高濂在养生专著《遵生八笺》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夏天听天空轰隆隆的雷声,大地上万物蓬勃生长着,满目新绿,带着勃发的生机,是令人喜悦的季节。

环球网文化频道:您对汉字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生动的讲解,立夏的汉字故事是怎样的?

于丹:古体字的“夏”,上面是“页”字头,从“颈”“颊”“顶”看,“页”字旁都与头有关,“页”指的是头顶。中间“臼”是交叉的两手,下面的“夂”是两脚。夏天气温高,大家在睡觉的时候两手两脚都是露在外边的,肚子上搭块毛巾,就是夏天。

《尔雅》解释说,“夏,大也”,“夏”有“大”的意思,这个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战国以后,封建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夏“与“大”的意义便日渐相合。不仅“夏”字的形象来表现夏天,“夏”可以表示伟大、盛大的意义,夏季天气炎热、草木茂盛,因此用“夏”来表示“夏天”,从一个民族到一个季节,就是这样演变来的。

清凉心生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古典诗词中品读立夏节气,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于丹: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写的就是立夏时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中国人是晴耕雨读、耕读传家,所以读书的时候是最适合乡下的心静自然凉。没有那么多的焦虑,没有那么多的燥火。更重要的是,他读闲书《山海经》的感受——“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一个人读书读到了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境界,参透其中道理,放下那些执迷和贪念。

很多消夏的诗词写得很漂亮,像陆游笔下“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比如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水晶帘里沙沙的细风走过,眼前活色生香、清凉自生。

读诗词不是拿出来炫耀的社会谈资,不是装点生活的孔雀翎毛。如果诗歌真的住在心里,面对酷暑我们也可以清凉自生。所以,诗真的不是在远方,就是在当下生活里的一种态度。只不过它合辙押韵,比平时礼俗的话语更加优美。我之所以喜欢这些消夏诗歌,是因为它能够给我还原一种真正清凉的状态。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古代有哪些节令消暑美食不可错过?

于丹:从周代起,就有饮料叫六青,唐代更讲究,你看杜甫就说过,“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其实就是一种“槐叶冷淘”。用米面先做成薄薄的粥汤,用槐花、橘叶提清凉自然的香气,辅以清凉的井水,降温消暑。紫苏水、沉香水、麦冬水,都是古人消燥火的代茶饮。

大夏天中国人讲究喝点热茶,用食物消暑,春夏时节,一定要喝绿茶,唐代诗人卢仝曾经写过著名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中国人在大夏天徐徐地喝一杯热茶,自内向外的清凉,才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茶”字,是人在草木之间,让我们如归山林,如坐草木。人在四季循环中有茶的陪伴,真正是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连接了草木天地的关联。

宅家期间跟古人学习调节四时的智慧

环球网文化频道: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夏花之美有何不同意境?

于丹:立夏时节也是花开繁盛的时候,花也映着很多岁月沧桑。南宋词人姜白石重回已然凋敝的扬州,已然不是当年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片惆怅望来望去,最后看见唯一的寄托——桥边大丛大丛、蓬勃繁盛的红芍药。江山改了颜色,人心积累了沧桑,当年的繁盛已经不复当初模样。可是二十四桥还在,这红芍药,依然多情,只问你年年知为谁生?你是为历史的繁盛留下眷恋,你是为了让后人温暖苍凉吗?姜白石观芍药,笔下就有深情、有历史。

孟夏时节,可以赏的花是很多的,月季、蔷薇、芍药……王阳明曾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个世间不管有多少繁盛花开,你要是不欣赏它,那朵花多寂寞,你的心有多寂寞。当你对一朵花真正专注的时候,就会照亮你的心,那朵花也不枉来人间一次。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立夏节气,现代节奏生活中的人们能学到哪些古人智慧呢?

春末夏初,我们跟古人借一点智慧。疫情带来的影响,确实使好多人心里很着急,会有很多迷茫。清人张潮《幽梦影》中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我们以后也许人还会眷恋这段时光,因为是全家人难得在一起的时候,在家忙好自己工作的同时,闲出自己养心怡情的状态,每个人好好在当下把自己的心养好,疫情过去我们要追回上半年损失,到真正忙碌的时候就全情投入。

疫情期间,大家宅家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把所有的时光用来安顿一种典雅的生活——不管是哪个季节,你能够感觉到严寒的时候家里不冷、酷暑的时候家里不燥,调节四时,是每个家庭最大的功课。

我觉得在疫情之后,大家会更加关注二十四节气养生。比如,古人讲究春吃芽、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春天因为万物生长,绿茶、香椿、柳叶尖儿,这些都是芽,是春天最生机蓬勃的东西。夏天吃绿叶菜,因为蓬蓬勃勃的大叶子吸满吸饱了天地阳气。秋天果实累累,自然丰美的硕果最养人。冬天古人要吃根茎,根茎里有最饱和的淀粉,各种营养,萝卜、土豆、白薯、花生都在这时候最好吃。人们跟着四季吃最有生机的东西,是最好的养生。二十四节气给我们中国人划分了生命的节奏,我觉得它并不局限在某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而应该是中国人生命的常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