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賺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資產繁殖的速度,年輕人一定要認清真相,絕大多數人一生中買一套房都是不容易的。正值五四青年節,作爲新一代年輕人,應該警惕,不應該爲一個喫人的行業搖旗吶喊。

原標題:93年包租婆“擁有”400棟房子,年收租24億?這個後浪不簡單!

文/何小由

01

放假以來,微信羣裏幾乎一片哀嚎。

源起一位名叫包租婆D姐的93年女孩,她自稱白手起家在廣州有400棟樓!

靠收房租掙錢是很多人的夢想(也是我的)。誰不想坐擁羣房,躺着收租?

這個熱搜,讓諸多羣友焦慮不安,聲稱“後浪太強,前浪自愧不如”,甚至還有一個3套房深圳讀者也跟着哀嘆,“原來我還以爲我的人生是成功的,沒想到差遠了。”

這個視頻裏的女主自稱D姐,93年出生,通過自己7年的努力,從負資產成爲廣州400棟樓的包租婆,其中10棟樓是自己買的。她每天最愁的事情就是,收租子太累忙不過來。

目前月租金一棟樓可以做到50-60萬元。我們暫且忽略她是如何在大三“白手起家”買第一棟房子的。如果真的按照一棟樓月賺50萬,那400棟樓就是2個億的流水。

最早看到這位包租婆是在短視頻網站上,這是她的社交賬號,非常的火爆。

看完這個視頻,第一感覺是驚訝。

不是驚訝於這位姑娘小小年紀竟如此成功,而是驚訝營銷痕跡這麼明顯的視頻,竟然能在青年節這天,被公衆媒體平臺推上熱搜,向還未有識別能力的社會主義年輕人傳播焦慮。

在這個視頻爆發的同時,還有一個短視頻在青年節這天刷爆了朋友圈,名字叫做《後浪》。

《後浪》同樣引發廣泛討論,但在千萬讚美聲背後,卻是如洪水般的貶損。

視頻中宣傳年輕人有選擇的權利,定格在每一幀精緻的生活畫面,例如在威尼斯的海底潛水,洛杉磯的藍天跳傘,無憂無慮的踏着滑板,玩着單反和音樂……

當我看完《後浪》,眼前還滿是愉悅光影,突然被一個電話鈴驚醒,去樓下取快遞時,看到黝黑冒着汗水的快遞員分明和自己的年齡相差無幾。

這種生活的落差和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讓很多年輕人打心底裏排斥,於是發出歇斯底里的怒吼。

但這就是真實的世界,一些年輕人生下來就享受着父母積攢的財富和教育帶來的機遇,另一些年輕人則是趴在階級鴻溝的陡壁上,拼命掙扎。而且在階級固化的大趨勢下,年輕人翻越鴻溝的概率會越來越小。

這都是需要認清的事實。

02

從五一到五四,有些事情在緊鑼密鼓地發生...先有《後浪》,現有“400棟”,都卡在五四青年節這個時間上。

這節奏有點快,快得恰到好處,每一次都擊打在大衆的心理痛點上,你不想看到什麼,擔心什麼,就來什麼。

你們不是在談“後浪”嗎?那就給你看一個成功的“後浪”。一個不勞而獲、躺在房子上吸血的年輕既得利益者,一個能夠牟取實際利益的“壞榜樣”。

這個400棟樓的小姐姐,雖然人們都看得出是營銷炒作,但終究是意難平。天下的事情,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會問:“憑什麼你可以買XX套房子?憑什麼你可以購買城中村宅基地?”

93年女生,如果靠研發科技賺了很多專利費,沒人會嫉妒。

93年女生,如果靠自己創業賺了不少錢自家開公司,沒人會嫉妒。

靠寫文靠拍電影甚至哪怕靠一張臉去做綜藝,賺了那麼多錢,也沒人會嫉妒。

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

不事生產。

正值五四青年節,作爲新一代年輕人,應該警惕,不應該爲一個喫人的行業搖旗吶喊。

互聯網資本不斷的刺激着傳統觀念,爲的就是繼續渲染「花錢要乘早」的消費主義和「追求小確幸」的喪文化。

後浪裏面的朝氣,是頂部1%年輕人的生活;剩下的99%,是沉默的大多數。

有的人含着金鑰匙要把前浪撲倒在沙灘上,但是大多數人是連泡沫都濺不起來就消散了。

而主流媒體居然也順其發展,是生怕咱們看到背後更現實的問題——收入差距和資產差距。

前幾天,央行公佈了城鎮居民的戶均資產情況,317萬。

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數據是,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500塊錢。

中間那麼大的落差是哪裏來的?

咱們都知道,有些人趕上了大基建時代。哪怕是20年前城裏只有個小平房,一朝拆遷,人生小目標就達成了,財富基本就自由了,可以開始追求後浪的生活了。

別說後浪了,橫着浪豎着浪躺着浪,都成。

而沒趕上這一波的人,別說自己錯過了造福浪潮,連自己的子女都沒辦法和別人一起浪。

我還記得那個城中村裏面賣12元鴨仔飯的老闆,坐擁10棟房收租子。

很多人當時看樂了,我當時都快看哭了。

你賺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資產繁殖的速度,年輕人一定要認清真相,絕大多數人一生中買一套房都是不容易的。

03

有個成語叫嗜痂之癖 (shì jiā zhī pǐ),這背後有個故事。

在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官員叫劉邕,靠世襲獲得爵位,管理南康郡。這個官二代有個怪癖,就是喜歡喫痂。

痂,就是人的皮膚有了傷口之後,結的那個乾巴血塊,據說痂的味道像鰒魚。劉邕就愛喫這個東西。

有一次,這個劉邕去看望自己生病的好友,這個好友身上結了很多痂,牀上還有一些已經脫落的,劉邕就沒忍住撿起來喫掉了。這一喫不要緊,劉邕逐漸嗜痂上癮,好友就把身上的痂扣下來,再給他喫。但是隨着他的癮越來越大,好友逐漸不能滿足他。

之後,南康郡的二百多名官吏,不論有罪沒罪,每個人都要輪番挨鞭子,打出傷、結成痂、鮮血淋淋摳下來,就爲了長期供劉邕食用。

可怕吧,但這是一個真實故事。

假設一下,如果再進一步,如果資本都喜歡喫痂,賣痂發展成爲一條產業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按照一小部分人的觀點。這是在創造就業啊。那些特別缺錢的人,那些沒別的本事的人,那些好喫懶做不怕疼的人,就去資本那裏應聘了。一個願意捱打,一個願意喫痂,好像沒有影響其他人。

但後來呢?社會上的其他財富,也會慢慢往這個新興的喫痂業裏傾斜。大家都去挨鞭子賣痂了,誰還去搞生產誰還去搞實業呢?

如果你是個白領,或者是個學生,那可能對經濟的虛假繁榮感受不會特別強烈,因爲水漫金山的時候你在半山腰。

如果你住在山腳呢?那你會發現水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毀滅掉你和你周圍人的生活,而你無能爲力。怎麼辦?你只能也加入賣痂的隊伍,成爲一名賣痂工。

93年女生擁有400棟樓這件事,是一場營銷的狂歡。但大衆對於這種炒作無所謂的態度讓我心驚,百年以後要有人回顧21世紀初期這場社會階層撕裂的前兆,說不定都會談起這一個五四青年節。

五月一日勞動節的時候,勞動人民拒絕加班要求賠償;五月四日青年節的時候,炫富和資產變成了主旋律。

竊格瓦拉說的那句話,一語成箴。

曾經有一個日本的朋友問我,爲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成功?每天張口閉口都是成功。

很多中國年輕人從小就被要求必須成功,否則就是荒廢一生。不計其數的年輕人去學習成功學,去創業,去灌雞湯。受創後又在不斷地怒吼,開始抱怨社會不公,開始拼爹、仇富、拜金……整個社會的風氣越來越畸形。

其實真正的成功是什麼?

很簡單。不卑不亢,放低對未來的預期腳踏實地的做事,有一個憧憬有實際的理想,擁有一門可以喫飯的手藝,有一個伴隨終生的愛好,有一個身體健康、相信相愛的家庭。

做好這一切,財富不求自來。

有一句話很經典,“年輕人永遠活在一個套子裏,資產家對無產者的嘲諷,無產者只能羨慕,渾然不知被剝削。”

當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去盲目羨慕他人與批判世俗時,便是蛹化成蝶,懂得生活開始的時候,這纔是自信且真實的“後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