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71年夏朝,600年商朝,帝系傳承和大事記

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

姒姓,名文命,字高密,鯀之子。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古南部一帶),遷至嵩山下(今河南登封)。原爲夏氏族酋長,在華夏部落聯盟時期,受聯盟領袖舜的任命繼承鯀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治水有功,代舜爲部落聯盟領袖。三苗不服,伐三苗獲勝。塗山大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夏王朝開始建立。東巡守至會稽大會諸侯,計功行賞。誅防風氏。病死於會稽。子啓繼王位。建都之地有陽城(今河南登封告城鎮)、陽翟(今河南禹縣)、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和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等地說法。相傳禹時奚仲造車,儀狄造酒。

又作夏後啓,或夏後開,“後”是王之意。相傳禹曾選定益(伯益)作繼承人,禹死後,“諸侯皆去益而朝啓”。啓繼位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的王位繼承製。有扈氏不服,大戰於甘,滅有扈氏。於鈞臺大會諸侯。徵西河誅武觀。啓死,子太康繼位。

太康

啓之長子,遷都於斟鄩(今河南鞏縣一帶)。只知盤遊,不恤民事。被有穹氏的后羿所逐,向東流落於陽夏(今河南太康)病死。

后羿是有穹氏(今河南東北部一帶)的方伯。相傳是堯時以善射著稱的羿的後代,禹時受封於鉏(今河南濮陽西南)。太康東流,后羿自鉏遷於窮石(今河南孟縣,或說在鞏縣),“因夏民以代夏政”。后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爲寒國(今山東濰縣東北)的奸詐子弟寒浞所殺。寒浞奪取有穹國之政權。

仲康

太康之弟。太康被逐久而不歸,在夏舊臣們保護下作了夏王。記錄最早的日食。不久死去。

仲康之子。繼仲康爲夏王,遷居帝丘(今河南濮陽),得斟灌氏(今山東壽光)和斟鄩氏(今山東濰縣)的幫助,徵濰夷、風夷和黃夷。寒浞命長子澆滅斟灌氏和斟鄩氏。殺相。

少康

相之子。澆殺相時,相妃後緡已懷孕,從城牆洞中逃出投奔有仍氏(今山東濟寧)。生少康於有仍,成長後爲有仍氏牧正。後又投奔有虞(今河南虞城)爲有虞庖正。伯靡殺寒浞,滅有穹。女艾殺澆,滅過國。相子季杼滅戈國。少康復夏王位,重振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死,子杼繼王位。相傳少康作秫酒。

又作予、伯杼、季杼,太康之子。遷都於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後又遷至老丘(今河南開封陳留鎮北)。相傳杼發明了矛和甲。徵東夷,打到海邊的三壽,得勝不久死。子芬繼王位。

又作芬發、槐。杼之子。九夷來朝。芬死,子芒繼王位。

又作荒,芬之子。祭祀黃河。打獵至東海捕獲大魚。芒死,子泄繼王位。

芒之子。封九夷爲侯。泄死,子不降繼王位。

不降

泄之子。伐九苑。因年老,將王位讓給弟弟扃。

不降之弟。扃死,子胤甲繼王位。

胤甲

扃之子。遷都於西河(今山西西部,黃河在其西)。胤甲末年天大旱。胤甲死,孔甲繼位。

孔甲

不降之子。迷信鬼神,使劉累養龍,作“東音”。夏后氏衰,諸侯多叛。孔甲死,子皋繼王位。

又作昊,孔甲之子。繼位三年死,子發繼王位。

又作敬、發惠。皋之子。東夷來朝,獻樂舞。發死,子履癸繼王位。

履癸

名桀,發之子。即位后王都遷回斟鄩。伐有施氏,有施氏進獻妹喜。築傾宮、瑤臺,斂百姓之財。滅有緡氏,伐岷山。作酒池。殺關龍逄。商湯舉兵伐桀,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或說在今山西城安邑鎮北)。桀敗逃奔南巢(今安徽壽縣東南),被商湯流放南巢而死。

自夏禹建國至桀滅亡,傳14代,17王。共約471年曆史,其中包括后羿和寒浞代夏的40年。

商族遠祖

商始祖。相傳爲黃帝之後,帝嚳之子。母叫簡狄,帝嚳之次妃。拾玄鳥蛋吞食後生契。夏禹治水時,任司徒之職。佐禹治水有功,華夏部落聯盟領袖舜以契所居之地商(今河南商丘)封其族,賜姓子。又將番(今山東滕縣,或說在河北平山)地也封給契。

昭明

契之子。居砥石(在今河北石家莊南,邢臺以北,或說在遼水發源處),夏王朝封爲商侯。

相土

昭明之子。遷居商。相傳相土是馬車的發明者。夏太康失國,有穹后羿無力顧及東方,相土向東發展,勢力抵達黃海之濱。建立東都(今山東泰山附近)。相傳相土曾爲夏司馬。

昌若

相土之子。

曹圉

又作糧圉,昌若之子。

甲骨文中稱季,曹圉之子。爲夏少康時水正,夏杼時冥因治河而淹死。史書稱“冥勤其官而水死”。

又作王亥、該、核、垓,甲骨文中稱高祖亥、高祖王亥。冥之長子。馴服牛爲負重工具。與弟恆(甲骨文稱王亙)率商族趕着牛羊在部落間貿易,爲有易氏棉臣所殺。

上甲微

又作微,甲骨文中稱上甲。王亥之子。夏王泄命上甲微繼王亥爲商侯。上甲微借河伯之力,打敗有易氏,殺棉臣。商王朝建立後,祭祀先公從上甲微開始。史書稱上甲微能繼承契之事業,振興商族。

報乙

上甲微之子。

報丙

報乙之子。

報丁

報丙之子。

主壬

甲骨文作示壬,報丁之子。

主癸

甲骨文作示癸,主壬之子。甲骨文卜辭中有“自上甲六示”即從上甲開始至示癸的六世。

商朝,約公元前16世紀

又作商湯、成湯、武湯、天乙、天乙湯。甲骨文中稱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稱成唐。名履,主癸之子。商族從始祖契至湯遷居八次,湯定居於亳(有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北;北亳,在今山東曹縣兩說,另有西亳,今河南偃師,鄭亳,今鄭州市等說)。

夏桀暴虐,人民不滿,湯任用仲虺和伊尹爲左右相,積蓄力量滅夏。先滅爲鄰的葛(今河南寧陵北),再滅韋(今河南滑縣東)、顧(今山東鄄城東北)、昆吾(今河南濮陽境內,或說在新鄭境內),“十一徵而天下無敵”。最後伐夏,和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或說在今山西城安邑鎮北),桀敗走,後又逃至南巢(今安徽壽縣東南)被擒。流放而死。

夏滅亡,商王朝建立。又13年湯死,長子太丁早死,次子外丙繼王位。

太丁

湯之長子,《史記·殷本紀》“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甲骨文卜辭祭祀直系先王時列在湯之後,太甲之前。

外丙

名勝,甲骨文作卜丙,湯之次子。在外三年死,弟仲壬繼王位。

仲壬

名庸,甲骨文中未發現仲壬之廟號,或說南壬即仲壬。在位四年死,太丁的兒子太甲繼王位。

太甲

名至,甲骨文作太甲,太丁之子。繼位後暴虐、亂德、不遵湯法。被伊尹囚於桐宮(今河南偃師附近)。伊尹攝政。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改過後伊尹還政。一說伊尹逐放太甲,篡位自立。七年後太甲自桐宮出,殺伊尹,復王位。太甲死,子沃丁繼王位。

沃丁

名絢,甲骨文中無沃丁的廟號,太甲之子。伊尹病死,沃丁以天子之禮葬。沃丁死,弟太庚繼王位。

太庚

又作小庚,名辨,甲骨文作大庚。太甲之子。太庚死,子小甲繼王位。

小甲

名高,太庚之子。小甲死,弟雍己繼王位。

雍己

名伷,太庚之子。對人民和奴隸的剝削、壓迫加重,諸侯不朝。雍己死,弟太戊繼王位。

太戊

名密,甲骨文作大戊或天戊。太庚之子。任伊陟爲相。臣扈、巫咸輔政。桑谷共生於朝中。伊陟戒太戊,勤於王政,修德治國,王朝復興,諸侯歸順。太戊死,子仲丁繼王位。

仲丁

名莊,甲骨文作中丁。太戊之子。王都由亳遷於囂(今河南滎陽東北)。徵蘭夷。仲丁死,弟外壬繼王位。

外壬

名癸,甲骨文作卜壬。太戊之子。外壬死,弟河亶甲繼王位。

河亶甲

名整,太戊之子。王都由囂遷於相(今河南內黃東南)。彭伯、韋伯助商徵蘭夷、班方。河亶甲死,祖乙繼王位。

祖乙

名勝,甲骨文作祖乙、下乙,又稱中宗祖乙、高祖乙。仲丁之子。王都遷於耿(一作邢,今河南溫縣東)。任巫咸之子巫賢爲相。又遷都於庇(今山東魚臺附近)。巫賢、彭伯、韋伯輔佐,生產有所發展,商王朝復興。祖乙死,子祖辛繼王位。

祖辛

名旦,祖乙之子。祖辛死,弟沃甲繼王位。

沃甲

又作開甲,甲骨文作羌甲。祖乙之子。沃甲死,祖丁繼王位。

祖丁

名新,甲骨文作祖丁、小丁、後祖丁。祖辛之子。祖丁死,南庚繼王位。

約公元前14世紀

南庚

名更,沃甲之子。遷都於奄(今山東曲阜)。南庚死,陽甲繼王位。

陽甲

名和,祖丁之子。自仲丁以來在王位繼承權上,出現了兄弟子侄互相爭奪,造成王室內部“九世亂”的局面。諸侯、方國又不朝,陽甲死,弟盤庚繼王位。

盤庚

名旬,祖丁之子。爲振興王朝,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遷都前後對臣民有三次訓話,即《尚書》中的《盤庚》三篇。《史記·殷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273年,更不徙都”。盤庚死,弟小辛繼王位。

史家將盤庚遷殷侯至商紂王滅亡,稱爲商王朝的後半期,殷墟甲骨就是盤庚遷殷後商王朝的遺物。甲骨文就是此後半期的文字。

小辛

名頌,祖丁之子。小辛死,弟小乙繼王位。

小乙

名斂,甲骨文作小乙,稱小祖乙,後祖乙。祖丁之子。命太子武丁居民間,觀察諸侯、方伯們的動向。知稼穡之艱難,與“小人”同出入。武丁學於甘盤。於板築的胥靡中得見傅說。小乙死,武丁繼王位。

約公元前13世紀

武丁

名昭,史書中稱高宗。小乙之子。守孝三年不問政事。借夢召見傅說。任傅說爲相。以甘盤、祖己輔政。惑後妻言,流放孝己。飛雉入太廟登鼎耳而鳴。祖己勸武丁修政行德,王朝復興。發展農牧生產。伐貢方、土方,徵西羌、東夷,對四方方國、部落用兵。擴大商王朝統治範圍。武丁在位59年死,子祖庚繼王位。

約公元前12世紀

祖庚

名曜,武丁之子。在位約十年死,弟祖甲繼王位。

祖甲

名載,亦作帝甲,甲骨文作祖甲。武丁之子。致力於報效祖先功勞,創造“周祭”。修訂《湯刑》。祖甲在位約33年死,子廩辛繼王位。

廩辛

名先,亦作馮辛、憑辛。甲骨文中未見廩辛廟號。祖甲之子。在位約三、四年死,弟康丁繼王位。

康丁

名囂,甲骨文作康丁、康祖丁。祖甲之子。征伐旨方、羊方等方國。在位約七八年死,子武乙繼王位。

武乙

名瞿,甲骨文作武乙,稱武祖乙。康丁之子。繼康丁征伐諸方國。受周侯季歷以征伐大權。賞賜季歷土地、美玉、良馬。破神權,加強王權,痛打木偶。革囊盛血作天神而射。獵於河渭間,被雷電擊死。在位約35年。子文丁繼王位。

文丁

名託,武乙之子。周季歷勤勞王事,助商徵燕京戎(今山西靜樂東北)、餘吾戎(今山西長治西北)。命季歷爲牧師。殺周季歷。在位約13年死,子帝乙繼王位。

帝乙

名羨,文丁之子。將其妹嫁周侯姬昌。封姬昌爲西伯,得專征伐。徵人方、盂方。在位約20餘年死,子帝辛繼王位。

帝辛

名受,又稱紂或受辛。帝乙之子。商王朝最後一王。又名紂王。即位後,建離宮別館於朝歌(今河南淇縣)。修林苑亭臺於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厚賦稅以充實鹿臺之錢、巨橋之粟。壓榨諸侯爲黎(今山西黎縣)之蒐。伐東夷,大軍留戍東南。聚集逋逃助紂爲虐。寵妲己,作酒池肉林,爲長夜之飲。剛愎拒諫,醢梅伯、九侯。囚西伯姬昌,逐商容出朝。囚箕子,殺比干,暴虐日盛。周武王出兵伐紂,大戰牧野(今河南淇縣南),商軍前徒倒戈,紂登鹿臺自焚而死,商朝遂亡。

商朝自湯至紂,17代,31王,約600年的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