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國際銀行前三季度資產減值損失暴增161.77% 籌備上市超十年無果 

記者:曾薔

中國網財經12月3日訊 近日,廈門國際銀行披露2019年1-9月業績報告,報告期內該行在營業收入同比大增40.8%的情況下,淨利潤增速卻較上年同期下降4.06個百分點,資產減值損失同比暴增161.77%。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歷多年高增發展後,盈利能力在2018年出現急轉直下,淨利潤增速告別雙位數高增時代。同時,該行近年來因籌備上市超十年仍舊無果、股權頻繁被拍賣等問題受到市場廣泛質疑。

資產減值損失暴增161.77%

2019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19年9月末,廈門國際銀行資產總計8819.17億元,較年初增長9.4%。盈利能力方面,2019年1-9月,該行在營業收入爲129.18億元,同比增長40.8%,增速較上年同期大增23.53個百分點;在此情況下,實現淨利潤46.75億元,同比增長15.8%,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4.06個百分點。

可以看出,廈門國際銀行前三季度較上年同期盈利能力出現下滑,主要因營業支出明顯增加所致,尤其是資產減值損失的大幅增加。

報告顯示,2019年1-9月,廈門國際銀行營業支出66.91億元,同比增長46.22%。其中,業務及管理費爲25.41億元,同比增長58.61%;資產減值損失爲38.35億元,已超過上年全年資產減值損失28.1億元,同比增長161.77%。

值得注意的是,廈門國際銀行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對盈利造成明顯影響已在2018年顯現。

數據顯示,廈門國際銀行2018年淨利潤同比增速驟降至7.85%,較上年同期減少19.93個百分點,其主要原因便是資產減值損失的大幅增長。2018年,該行資產減值損失爲28.1億元,同比大增146.49%,這與該行近年來信貸規模高速擴張關聯度較大。

梳理歷年年報,廈門國際銀行自2010年起進入信貸規模高速擴張態勢,2010年至2018年的九年間,該行發放貸款和墊款同比增速分別爲54.75%、21.23%、24.56%、23.1%、36.78%、37.91%、39.38%、33.13%、26.27%。截至2019年9月末,該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爲4394.78億元,較年初增長24.95%。

聯合資信在其2019年7月出具的廈門國際銀行跟蹤信用評級報告中指出,總體看,2018 年,在貸款規模增長帶來的利息淨收入增長下,該行營業收入較快上升,同時其加大了減值準備計提力度,對淨利潤的實現產生一定影響。

籌備上市超十年無果

除了盈利能力下滑外,廈門國際銀行近年來因籌備上市超十年仍舊無果、股權頻繁被拍賣等問題受到市場廣泛質疑。

廈門國際銀行成立於1985年,總部位於廈門,曾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於2013年從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爲股份有限公司,從中外合資銀行改製爲中資商業銀行。

廈門國際銀行的上市願望由來已久,早在2007年,該行作爲合資銀行就已提出上市計劃,甚至邀請高盛高華、中國國金以及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對其進行上市輔導,計劃募集資金40億至50億元。然而,受制於合資銀行的身份,該行不得不先完成股改再籌備上市。

自2013年完成改制後,廈門國際銀行在每年發佈的年報中均有提及上市相關準備工作。2018年年報顯示;“目前,廈門國際銀行正在積極研究推進上市事宜,致力於建立長效資本補充機制。”

廈門國際銀行總裁章德春(時任廈門國際銀行副總裁)曾坦言,如果不走上市的道路,完全靠增資擴股是有限的,只有靠上市才能夠支撐源源不斷的資本補充。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業務的較快發展對資本消耗明顯,廈門國際銀行面臨核心資本補充壓力,這也讓該行上市變得更加急迫。數據顯示, 2018年,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爲8.86%,較上年進一步下滑0.03個百分點

在籌備上市超十年無果的同時,中國網財經記者注意到,目前在阿里拍賣平臺上廈門國際銀行有4筆共計5000萬股股份將於12月17日進行司法拍賣。近年來該行股權被頻繁拍賣的現象十分突出,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該行存在48筆股權拍賣,其中有22筆因無人報名導致流拍。

中國網財經記者針對三季報業績、上市及股權頻繁拍賣等問題向廈門國際銀行發送採訪函,該行未給予正面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