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11月28日,首屆華僑金融助推高質量發展論壇在京舉辦。論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網主辦,廈門國際銀行、澳門國際銀行、集友銀行承辦。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監事長王丕君,中國僑聯兼職副主席、集友銀行副董事長餘國春,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前司長管濤等出席。

論壇上,專家學者與僑商僑企共同討論了華人華僑在新一輪高水平開放中的作用,並探討華僑金融服務創新的新模式和新體系,以及如何以華僑金融之力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王丕君在致辭中指出,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舊風險挑戰不斷呈現。在此背景下,華人華僑、留學生是助力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有生力量。推動華僑金融,不僅有利於促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也有利於華僑與留學人員事業高質量發展。

餘國春表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金融強國建設,推進金融高水準開放,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這些都迫切需要華僑金融的資源,銀行業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具有僑資背景的銀行在“引進來”和“走出去”中具有重要作用。

姚景源認爲,實現“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要靠新的發展理念。所謂新發展理念,就是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開放可以促進改革,使中國能夠和整個世界並行發展。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應當高舉開放這面旗幟,同時應當更多考慮華人華僑,尋求他們的支持和幫助。

管濤指出,金融高水平開放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同時金融高水平開放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有助於更好地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從國際經驗來看,隨着金融開放不斷擴大,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逐步提升,金融調控和監管難度提高,面臨的潛在風險也有所增加。爲此,需要堅持改革與開放雙輪驅動,穩步擴大金融雙向開放、制度型開放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開放。確保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緊密結合,強調服務實體經濟的國際化。不能爲國際化而國際化,只追求排名和規模。

在主題演講環節,廈門國際銀行副行長黃志如分享了廈門國際銀行關於華僑金融的實踐。黃志如表示,廈門國際銀行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着中國金融改革開放“試驗田”的責任和使命,通過積極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中國銀行業非典型發展之路。一是深耕本地,充分發揮僑鄉作用,加強內地、香港和澳門三地機構聯動,爲推動 “一國兩制”事業,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貢獻金融力量;二是率先提出華僑金融戰略,發佈華僑金融服務標準;三是推動頂層設計,在總分行與附屬機構成立華僑金融部門,推動分支機構設立華僑支行或華僑金融特色專營團隊。

據介紹,截至2022年末,廈門國際銀行國際化業務佔比超過三分之一,是我國國際化業務佔比最高的中小銀行。當前,廈門國際銀行的華僑金融業務規模已超過千億元,服務僑胞企業近8萬家,觸達各級僑務機構及華僑華人社團150餘家,與幾十家涉僑組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意向合作金額近千億元。

(作者:楊希 編輯:李玉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