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營辦醫“鬆綁” 機遇與挑戰並存

01

門檻拓寬  中醫館加快井噴式發展

隨着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都市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慢性病、亞健康的人羣不斷增長。本着“治未病”原則的中醫養生治療方式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及推崇,中醫館也逐漸成爲了人們的“新寵”。尤其是近年來,國家頻頻出臺放寬社會辦中醫診所的利好政策,中醫館將迎來快速增長時期。

2017年7月1日,《中醫藥法》發佈實施,其中規定,“國家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基本醫療保險、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這使得社會資本有更大積極性參與提供中醫藥相關服務。

業內普遍表示,中醫診所由許可管理改爲備案管理,這對民營中醫醫療機構而言是極大利好,既爲社會資本開辦中醫診所、醫館提供了空間和便利,也可吸引更多優秀中醫人才在民營機構執業。社會辦中醫,最難在吸引優秀中醫人才。而《中醫藥法》規定的‘同等權利’落實,將吸引更多優秀中醫師在民營中醫醫療機構安心執業,從而促進社會辦中醫的繁榮。

這一條條寬鬆的政策進一步拓寬了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立門檻,促進了社會辦中醫的快速發展。據2017年全國各省市國醫館普查調研數據顯示,私營性質的社會單體國醫館是目前國醫館的主要形式,佔比接近50%。另據國家文件要求,到2020年,8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7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要設立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綜合服務區。因此,在此政策形勢下,必將加快中醫館的井噴式發展。

02

中醫藥發展 人才是關鍵

業內人士認爲,儘管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醫藥人才規模和素質均有較快提升,但高層次人才短缺仍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最大短板。“中醫館熱”雖不斷在各地掀起,發展勢頭良好,也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然而,面對日益龐大的服務需求,好的中醫仍顯“供不應求”,這是中醫館發展時面臨的巨大“瓶頸”。

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中醫藥的發展關鍵是人才,怎樣建立起以中醫藥高等教育培養爲主體,同時通過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等形成終身教育,並把師承教育貫穿在全過程當中,形成中國特色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是我們積極探索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要促進社會辦醫,關鍵還是要將“人”解放出來。爲此,在《中醫藥法》發佈後不久,2017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又發佈了《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中醫醫師執業由審批制改爲備案制。《暫行辦法》提出,中醫診所負責人應當具有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證書》。如果沒有,具有《中醫(專長)醫師資格證書》也可以,這主要針對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

讓師徒制度的人才培養模式迴歸,使傳統經典得以學習、傳承,並研究行業人才培訓創新模式成爲了中醫藥行業的共識。而中醫館要想生存,更需有獨門高端技術及擁有絕技的核心人才。

03

用好領軍人才 讓中醫館發展也有自己的“獨家祕方”

中醫館沒有名老中醫坐鎮,如何能夠吸引大衆的關注,樹立品牌名聲,這是很多中醫館發展時都會遇到的問題,中醫藥技術知識,以往是靠師承製,好的中醫往往都是經過歲月摸索和研究,而中醫藥方面的的高端人才更是欠缺。

在中醫人才的培養方面,記者走訪了師承教育、領軍人才的實踐地方——長春致中堂。作爲致中堂的領軍人物魯昊,他的一身本事就得益於師承教育。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瞭解到,魯昊考入長春中醫學院中醫系後,期間師從寬城區醫院坐診老中醫閆純義。

在閆純義的教導及自身的刻苦研讀下,魯昊自身的診療能力逐漸強大起來。尤其是在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工作期間,魯昊三個月治好了一名久治不愈幾乎被專家放棄希望的一名患有紫癜腎炎的10歲男孩, 受到了患者的好評,伺候門診就診患者如潮如湧,曾創下一天接診104人的記錄。

隨後,通過多年的工作積累,魯昊受單位委託,參與組建全國第一家純中醫治療疾病的醫院——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傳統診療中心,並擔任業務負責人。至今的學術體系已形成了六經脈法、六經藥法並行法式,診斷快準刁靈,用藥針對性穩準狠快。腫瘤、免疫系統、血液病各種急危重病是專擅,也是實踐最多的領域。同時更是身體力行親自帶出了一批剛出校門的年輕大夫,讓其快速上手,甚至成爲小名醫。

2016年,因政策的引領,魯昊來到致中堂,成爲致中堂的領軍人物。在他看來,社會辦中醫館更加需要領軍人才的支撐。而在魯昊這樣的領軍人物帶領下,致中堂精心選拔,聚集了內科、骨科、推拿科、婦科、兒科、鍼灸科一大批中青年才俊,個個都是獨當一面的骨幹人才,且一專多用,形成了一個充滿朝氣的團隊。

04

以“性價比”爲綱,中醫診所應全科、專科雙管齊下

“醫師”始終是吸引患者前來就醫的核心要素,而醫師人才是否完善、如何體現醫師價值、中醫館以何種形式開展業務、提供服務的性價比如何等問題對於社會辦中醫機構而言同樣是影響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中醫館開展業務、培養人才必須全科、專科兩條腿走路,全科首先要過硬,在此基礎上再挑選出優秀病種開展專科業務。

在中醫藥行業,性價比意義重大。因價格不合理導致的有價無市者,有能無爲者比比皆是。當然,性價比既非越廉價越好,也非越貴越好,關鍵在於患者是否認可。

比如在致中堂,老大夫可側重專科,掛號費、治療費相對較高;年輕大夫走全科路線,號脈說病、用藥、鍼灸需樣樣通,掛號費、治療費相對較低。無論大夫資歷深淺、收費高低,都始終緊扣性價比。高年資大夫充分發揮特長,低年資大夫通過與大量形形色色患者接觸的實踐而迅速成長。

在同等利好政策支持下,中醫館只有做出特色,才能留住病人。只有引進更多優秀中醫人才,進一步擴大疾病診治範圍,才能服務更多百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