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小陽春,宜大補。

  今日,預備約閨蜜上山,順道到霞浦喫喫灘塗海鮮。

  然,對喫毫無抵抗力的閨蜜,竟然義正言辭地拒絕了。

  難怪今天烏雲密佈。

  “別提了,前兩天喫魚,被魚刺卡喉嚨了,上了醫院才取出來,現在喉嚨疼着呢,只能喝白粥。”

  麻花忍不住打趣:“喲,作爲海邊人,你還會被魚刺卡住啊,真是稀奇。”

  “你懂什麼,姐從小到大到喫的都是海魚!海魚!海魚,你懂麼,魚刺大,纔不會卡住,這次是敗在河魚的手裏了,那刺就是綿裏藏針。”

  若是沒有在海邊長大的人,興許不知道海魚、河魚的區別。味道鮮美與否且不說,光是這魚刺就有大有學問。

  海魚刺大,不容易卡喉嚨。

  河魚刺小,稍不注意就中招。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喫了一輩子的魚,竟然也敗在了河魚身上。

  閨蜜的生活小插曲,讓麻花聯想到了近日茶友所反饋的喝茶經歷。

  典型地敗給“經驗流”。

  事件經過,大概是這樣的。

  今年牛欄坑肉桂剛上市,一位壕系朋友光顧了微商城。

  並私信了一番:“我都是喝十幾萬一斤的冰島古樹茶。喝了十幾年的普洱茶,要好點的肉桂哈。我喝得出來的。”

  哇,一聽就是壕。

  感覺牛欄坑肉桂氣焰都囂張不起來了。

  但,牛欄坑肉桂豈是能輕易服輸的。

  牛欄坑肉桂一出,誰與爭鋒。

  和麻花打過交道,喝過巖茶課堂出品巖茶的茶友,都知道咱家巖茶的品性。

  硬氣。

  更可況這是老坑主親自操刀,四十幾年的製茶經驗可是門面招牌。好評率高達99.999%。

  是的,剩下的0.001%非好評率,就是這位喝冰島古樹的大哥奉獻的。

  原話如下:“你這肉桂,怎麼不好喝,辣舌頭,還有一股青味。”

  辣舌頭,莫不是說的辛辣感?肉桂有辛辣感,實屬正常。這青味,又從何而來?

  這種學術研究,當然要細緻。

  深入淺出討論了幾分鐘,發現了問題所在。我的這位壕朋友,用的是200毫升大蓋碗泡8克牛肉,而且還坐杯了!

  OMG,這種泡法,只能用一句話形容:“有錢任性!”

  “爲什麼不行這樣泡,我的普洱茶都是這樣泡的,沒問題。”

  感覺心態要崩了。

  費了一番口舌,將巖茶沖泡的要點說得明白,最後這位朋友來了句文末總結:“牛欄坑肉桂,不過如此嘛,普洱茶就沒這麼挑。”

  心態再度崩盤。

  啓蒙階段的茶友,任重而道遠,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

  此處,我們不禁要拷問靈魂深處:精通喝普洱茶,就一定懂巖茶?

  答案是:未必!

  普洱茶和巖茶,彷彿隔着整個銀河系的距離!

  喏,隨便就能列舉出六點。

  首先,二者所屬茶類不同。

  普洱茶,尚未有明確的歸宿。

  是綠茶,紅茶還是黑茶?

  爭議不斷。

  這些,都不影響普洱茶在世人眼中的地位,茶王級別的普洱茶,六位數價格稀疏平常。

  武夷巖茶,屬於烏龍茶一類,歸屬茶類清晰明確。

  其次,二者生長地不同。

  茶,是一個地域濃縮的符號,具有唯一性。

  說普洱茶,人家就不會認爲它是武夷山產的。

  說武夷巖茶,自然也不會代入成雲南產的。

  從彩雲之都到丹霞地貌,雲南與武夷山,生態地貌全然不同。

  土壤、光照、溫度、溼度,整個生態圈都完全不同。

  外界的生長環境,直接影響了兩種的氣質。

  一種粗獷,帶有雨林獨特的氣息。

  一種細膩,帶着丹霞地區獨有的風韻。

  環肥燕瘦,各有所長。

  其三,茶樹種類不同。

  普洱茶,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爲原料製作而成。

  武夷巖茶,品種豐富,雖統稱爲烏龍茶,但品質體系複雜。可分爲四大名叢、水仙、肉桂、奇種等。

  茶樹品種的不同,直接影響二者的香氣與滋味。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紅提與青提,同爲提子卻有着完全不同的口感。

  品種上的特性,註定二者不會擁有相同的命格。

  其四,二者製作工藝不同。

  製作工藝,畫出了一條明晰的楚河漢界。

  普洱茶,根據加工工藝的差別,分爲生普、熟普。

  生普加工工藝:

  採摘→攤青→殺青→揉捻→曬青→乾燥。

  熟普加工工藝:

  在生茶毛茶毛茶的基礎上再加工。

  溼水→反覆翻堆→出堆→解塊→乾燥。

  而後根據需要,還有壓餅過程。

  武夷巖茶製作工藝:

  採摘→曬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復炒→復揉→初焙→揚簸→晾索→揀剔→燉火→精製分篩等近二十道工序。

  不同的製作工藝,就像是各類烹飪手法。爆、熘、炸、烹、煎、溻 、貼、瓤、燒,同一種食材,都能擁有不同的味道。

  在完全不相同的工藝下,怎麼還會有一樣的味道?

  其五,二者沖泡方式不同。

  沖泡方法,大同小異。

  同的是二者都可以用白瓷蓋碗沖泡。

  異的是二者的投茶量、出水時間等,完全不一樣。

  就連蓋碗大小的選擇,也是你走你的陽光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普洱茶,使用大葉種製作而成,條索粗大,最好適應大容量的蓋碗沖泡,如茶友所用的200毫升大蓋碗,就是爲普洱茶準備的。

  對於身量較小的武夷巖茶來說,200毫升太大!

  8克的茶,搭配200毫升的水,會沖淡巖茶的味,自然無法解鎖巖茶的真實味道。

  比如水加多了,影響了稠度,影響了落水香,影響了耐泡度……

  又比如,普洱茶(尤其是上了年份的熟普)適合用紫砂壺泡,細膩的毛孔,吸收了熟普不該有的氣味,返璞歸真,讓普洱茶最純正的香氣展現在世人眼前。

  武夷巖茶,經過紫砂壺這麼一吸收,反而失去了最大的競爭利器——香氣。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

  最後,二者感官體會不同。

  在一系列外界的綜合作用下,毫無意外地,普洱茶與武夷巖茶,擁有獨立的香氣、滋味系統。

  武夷巖茶,香清甘活。

  普洱茶,滋味香氣受年份影響大。老茶湯甘醇,易帶陳味。新茶青草味重,湯水清爽。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茶類的選擇,應了那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世上最難複製的,便是成功之路。

  從一個茶類,跨越到另一個茶類,所有的品茶經驗都要清零,從頭開始。

  喝過茶,意味着您有一定的喝茶經歷,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蓋碗和紫砂壺,也懂得基本的茶道。

  只見一斑,可窺全豹,並不適用在喝茶上。

  精通普洱茶,未必就能一下子喝懂武夷巖茶。

  當我們向一塊新領域發起進攻時,還是先抱着一顆虔誠的心,認真學習吧。

  若是來砸場子的,另當別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