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是小編最喜歡的水果之一啦!

  小編在小時候,

  還能經常喫到本地的臨平甘蔗,

  現在聽說都是福建、廣東來的了,

  本地的確實不大喫得到了。

  馬虹作品《甘蔗》作爲區禮贈送給荷蘭韋爾特市政府

  記者採訪了毛毛水果董事長江建華。

  他說:“我們有28家門店,一個銷售季大概能夠賣出1000噸左右的甘蔗。甘蔗採購自福建、廣東、慈溪等地,沒有本地甘蔗。”

  昨天剛從金華拉過來一車300多扎,基本上一兩天就能賣光。臨平人愛喫甘蔗,所以甘蔗銷量很大,但這麼熱的市場行情,卻基本上被外地甘蔗所佔據,本地產的甘蔗在市面上幾乎見不到蹤影。

  甘蔗,曾是臨平最知名的特產

  如果你是40歲以上的臨平人,也許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臨平甘蔗去哪裏了?要知道,甘蔗以前可是臨平的知名特產。

  據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江南區域史學者董建波所著的《臨平商貿史》記載,上世紀30、40年代,僅臨平周邊農村一年可產甘蔗20多萬擔,杭縣3個區的甘蔗產量有50餘萬擔,是臨平地貨業的主要特產之一。

  臨平地方誌研究者應朝雄是老臨平人,對臨平甘蔗頗多研究。據他考證,臨平甘蔗以鬆脆多汁、甜而不膩、食之口中無碎屑而享有“脆比雪藕甘比蜜,滴滴入口沉痾痊”的美譽,自南宋時被列爲朝廷貢品,宋人吳自牧所著《夢梁錄》中就有臨平甘蔗的記載。

  “臨平甘蔗有紫皮、青皮和蘆蔗等3個品種。”應朝雄說,一般而言,臨平甘蔗以上塘河爲界,河南面農村以種植紫皮爲主,河北面以種植青皮爲多。每年9、10月進入收穫季,至立冬前後爲旺季,臨平火車站附近公路沿線會自發形成“甘蔗一條街”,供南北客商和當地居民選購,量大的蔗農還用船運到外地去銷售

  臨平周邊偶爾才能找到一小片這樣的甘蔗田

  地沒了,慢慢也沒人種了

  “我們以前經常去上海、蘇州、常熟、崑山等地賣甘蔗,全部走水路用船運。”東湖街道灘里社區的老農曹玉慶今年68歲,年輕時家裏要種4、5畝青皮甘蔗,一季可收穫1500多扎。“當時村裏56戶人家,家家戶戶種甘蔗。”他說,後來土地都被徵用光了,慢慢也沒人種甘蔗了。

  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着城市化的推進,臨平周邊農村種植甘蔗的數量逐年減少,如今已基本看不到成片的甘蔗田,僅有少數農戶在零星種植。

  “我們街道的農產品主要以糧食、蔬菜和花卉爲主,很少有村民再種甘蔗的。”南苑街道農業公共服務中心主任蔣建萍告訴記者。

  甘蔗林裏,孤獨的堅守者

  經多方打聽,塘棲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副主任馬正榮向記者提供了一條信息,該鎮姚家埭村12組村民朱長根可能在種甘蔗。隨後,記者輾轉聯繫到了朱長根大伯。

  朱長根在蔗田裏“倒甘蔗”

  “是的,我在孤林村(現隸屬東湖街道)承包了46畝地種甘蔗。”今年65歲的朱長根說,今年的天氣好,青皮甘蔗特別甜。

  說到種甘蔗,朱大伯感觸頗深。他說,他的爺爺、父親都是種青皮甘蔗的能手,他自己從17歲那年開始種甘蔗。每年清明前後落種,叫“排甘蔗”,甘蔗地裏還要起溝、灌水,利於保持水分。從夏天開始,生長中的甘蔗需要扒葉,一共要扒4次葉,甘蔗葉子都是帶鋸齒的,一不小心,手啊、臉啊都要被割傷,很是辛苦。

  立冬前後,甘蔗可以收割了,農村裏叫“倒甘蔗”。用專門的撬杆在甘蔗的根部撬起,然後再“扎甘蔗”,用甘蔗葉以10根一支紮成一捆捆的,就可以售賣了。

  甘蔗量大,一下子賣不光怎麼辦?還要“窖甘蔗”——甘蔗地裏挖約30釐米深的淺坑,以10扎爲一層,中間填上甘蔗葉並澆水,一層層疊上去,最上面蓋上泥土。經過這樣的窖藏,甘蔗最長可以放到次年的清明前後。

  “本地的青皮甘蔗,味甜、渣少、特別鮮。”朱大伯說,儘管受到外地甘蔗衝擊,但還是有不少人喜歡喫本地甘蔗。前幾年他只在自家村裏種,後來到孤林村包地種甘蔗,零零碎碎加起來約有40多畝地。

  現在,他在塘棲鎮張家墩路開了一家水果店,專門賣自己種的青皮甘蔗,漸漸打出了一些名氣,不斷有客人慕名來買青皮甘蔗。“我身體蠻好,現在挑個200斤也沒問題。”朱大伯說,現在種甘蔗的人越來越少,但自己打算種到種不動爲止,“雖然賺不到多少錢,但不能在我手裏斷了。”

  離朱大伯甘蔗店不遠的張家墩農貿市場對面,塘棲鎮專門闢出了一小片空地,作爲當地農民的甘蔗自產自銷區塊。來自塘北村鬱家斗的蔗農沈子慶夫婦正賣力地招徠客戶,“地方有點偏,禮拜天生意好一點,平常人不算太多。”沈大伯說,他今年種了2畝半地甘蔗,算是村裏種得最多的。

  沈子慶和他的甘蔗林

  應記者請求,沈大伯特意放下生意帶着記者來到他家的甘蔗地,地肥水足,一色的青皮甘蔗長勢正好。“現在年輕人都去廠裏打工了,不高興種甘蔗,嫌太苦,又賺不到錢。”沈大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能出產約400扎甘蔗,一季可收1000扎,大概能有4到5萬元收入。“也就是掙個辛苦錢,五、六十歲以上的村民才願意種種,以後肯定越來越少了。”沈大伯的語氣中帶着些許落寞。

  是甘蔗,成就了我的藝術夢想

  說起本地甘蔗的日漸式微,知名花鳥畫家、餘杭畫院畫師馬虹頗爲感慨,“我的創作生涯和甘蔗有不解之緣。”

  上世紀90年代末期,馬虹在時任區委宣傳部領導的鼓勵下,創作了一批具有餘杭特色的花鳥畫作品,有塘棲枇杷、臨平甘蔗、三家村蓮藕等。因爲題材比較獨特,馬虹尤其偏愛畫甘蔗。2002年9月,馬虹國畫作品《甘蔗田曲》參加由中國美協主辦的“歡慶十六大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大展”,並獲優秀獎,給了她極大信心,藝術激情一發不可收拾,創作了一系列以甘蔗爲題材的作品且屢屢獲獎,作品《紫皮甘蔗》被浙江畫院永久收藏,作品《甘蔗》被區政府作爲區禮贈送荷蘭韋爾特市政府。由此,馬虹也被業界戲稱爲“甘蔗專業戶”。

  馬虹作品《紫皮甘蔗》被浙江畫院收藏

  “我對臨平甘蔗的感情比任何人都深,難以用言語表達。”馬虹說,“可以說,是甘蔗成就了我的藝術夢想。”以前,在每次創作前,她都會帶着相機,背上畫夾,在臨平周邊的甘蔗地寫生採風、流連忘返,普通的甘蔗,入眼的是濃濃鄉情,入筆的卻是淡淡詩意。

  雖然這些年臨平甘蔗越來越少了,但馬虹與甘蔗早已結下“不了情”,“這輩子會一直畫下去。”馬虹說。

  消失的是甘蔗,瀰漫的卻是鄉愁,如果有一張窄窄的船票,是否還可以連接這頭與那頭?

  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施鴻鑫說,從今年開始,該中心啓動了一項名爲“餘杭區農業地方種質資源保護”的專項工作,對小林黃姜、臨平甘蔗、崇賢茭白、蓮藕、大紅袍荸薺和慈姑等6個傳統地方農產品進行種質資源保護,“每個品種落實專項資金和2個基地,保護這些老底子傳承下來農業特產種源不會消失。”

  來源:餘杭晨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