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片,最辣影評,每晚搶先看

  作者|老妹兒來源|十點電影(sdimov)

  

  雙十一結束了,有沒有感到一種錢包和內心一起被掏空的空虛?

  現在再回頭看看你買的東西,哪些是真正需要?哪些又真的佔到了便宜?

  如果不想再走進商家的套路,勸你趕快get這個禁慾的「大殺招」——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這部BBC出品的紀錄片,清晰深入地解開了一名資深剁手黨長久以來的疑惑——

  在買買買這件事上踩坑無數的我,爲啥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

  

  咳咳,下面進入(假裝)嚴肅科普時間。

  

  問題一:

  

  你,是否還在天真地以爲,自家東西容易壞是因爲自己手殘?

  

  噗呲,賣燈泡兒的沒忍住笑出了聲。

  大家都知道,一個物件隨着使用時間的增長,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消耗、磨損,直至徹底罷工。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種觀念看似無可厚非。

  哪不妨資本套路深,處處在挖坑。

  因爲商家對產品有着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建立了一種淘汰式消費模式

  人爲縮短產品的使用壽命,故意設計容易損壞的產品,這種做法被稱作「計劃報廢」

  這種消費模式的雛形,最早誕生於一款毫不起眼的產品——

  電燈泡。

  20世紀20年代,幾家全球壟斷的電燈泡生產商簽署祕密協議,統一縮短燈泡的使用壽命。

  協議簽署前,一個普通電燈泡的使用壽命可以達到2500小時

  協議簽署後,這個數字竟然被縮短到了1000小時

  上世紀90年代,這個驚天騙局被公之於衆。

  可是直到今天,「計劃報廢」仍深刻地影響着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許多常見的商品中都藏有內置報廢屬性。

  其中最擅長「裝死」的,當屬打印機墨盒了。

  通常生產商會在墨盒裏內置一個計數器,來計算這個墨盒打印的紙張數。

  當計數見底,墨盒就會停止工作。

  不過幾乎所有消費者都不會知道,這個計數器是可以重置的。

  重置後,墨盒就能正常工作。

  反覆重置3次,墨盒依然可以使用。

  就這樣,一套「消費→報廢→再消費」的循環模式被人爲地建構出來。

  東西越來越不耐用,人們也越來越對頻繁地更換日用品無感。

  

  問題二:

  

  你,是否還在自信地認爲,自己是最潮的漢子最Fashion的妹?

  

  噗呲,喬布斯在天堂裏笑出了聲。

  之前是靠着人爲地改變產品質量來加速淘汰。

  現在他們則打算把淘汰的觀念根植於消費者的思維裏,賦予消費者主動選擇淘汰的權利。

  漸漸地,流行週期開始變短,商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

  從90年代到21世紀,平均每個美國人購買的衣物數量,從每年34件上升到67件,平均5.4天就購買一件新衣服。

  昨天還愛不釋手,明天就成爲垃圾。

  被光速淘汰的不止有衣服。

  那些曾經能用上好幾年的高價商品,也開始進入快速淘汰的行列。

  手機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

  在這裏,產品不斷升級和不斷更新的理念被髮揮到了極致。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iPhone在大衆眼裏就代表着高逼格,代表着科技的最前沿。

  每次新產品發售前店鋪門口的場景,跟參加個演唱會是一樣兒一樣兒的。

  市場對新產品的狂熱反響,進一步刺激了產品迭代的速度。

  可惜再大的喧囂聲,也掩蓋不了蘋果在其科技創新上的疲軟。

  甚至還有消費者發現——

  高端如蘋果,也在搞着電燈泡「計劃報廢」那一套。

  400美元的iPod在使用了18個月後電池就壞了,但維修成本都可以直接買個新的了;

  iPhone的外殼採用了一種新型螺絲封死,這使得普通人進行常規維修、電池更換的門檻變得極高。

  可是一旦打開外殼,裏面的一切都與其他手機並無二致。

  諸如此類雞賊的設置,一步步地幫助着蘋果鎖死消費者。

  即使消費者並不想更換新產品,但在面對產品的強行bug時,也不得不低頭。

  

  問題三:

  

  你,是否還在執着地相信,養生要趁早,可樂加大棗(強行押韻)

  

  呲,「酸鹼體質」創始人沒忍住笑出了聲。

  最要命的是,商家不僅操縱着產品,還操縱着消費者的情感

  焦慮和恐懼,這兩種常人避之不及的情緒,卻成爲了商家手中百發百中的「祕必殺技」

  人們害怕衰老和死亡。

  一個醫生聲稱注射自身血液中提取出的血漿能延緩皮膚衰老,儘管這種療法未經醫學證實有美容功效,還是有不少消費者趨之若鶩。

  還有商家利用人們在公共衛生問題上的恐懼來牟利,誇大細菌對人體的威脅,「抗菌」一詞被塑造出來包裝各種衛生用品。

  可實際研究表明,普通香皂就能去除99%的細菌。

  普通人對養生的執迷,很快引起了食品製造商的興趣。

  爲了搶佔保健品市場,連最爲普通的飲用水都玩出了新花招。

  我們大家熟知的,那種藥品風格包裝,並冠以「甦醒」、「能量」等名稱的維他命水,其實並不健康。

  它的糖分含量和可樂相當。

  就在這兩天,中國大爺大媽們瘋狂迷信的「酸鹼體質論」被蓋章爲僞科學,其創始人Robert Young被判罰1.05億美元,當庭承認騙局。

  死亡恐懼是人類的原始本能。

  所以人們對待健康相關的產品,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以至於商家對於這種販賣恐懼的營銷策略屢試不爽,每次都能賺得盆滿鉢滿。

  

  問題四:

  

  你,是否看到這裏還在搖頭,「我不聽我不聽,就是花錢使我快樂」?

  

  噗呲,某唄某貸沒忍住笑出了聲。

  成年人再怎麼被操縱,總歸還是會有許多現實考量,保留着一絲理智。

  可小孩就不一樣了,是典型的衝動型消費羣體。

  因此,商家們從針對兒童的銷售中,習得了如何將成年人的消費市場變成遊樂場

  這招對於電子遊戲、動漫周邊、時尚單品等非生活必需品的目標人羣尤爲好使。

  如果一個遊戲中挑戰和獎勵並存,就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戶,形成「粘性行爲」

  所以這種遊戲策略很快被應用於刺激消費之中。

  美國麥當勞每年都會抽出一個月的時間舉辦大富翁活動(其實就是刮獎券)。

  爲了增強活動的遊戲感,玩家需要集齊傳單上的所有資產才能贏得頭獎。

  就這樣,一頓普通的快餐變成了一場遊戲。

  大富翁活動期間,美國的同店銷售額提高了3%左右,創造將近7.5億美元的營收。

  信用卡的普及,進一步加速了成年人購物慾望的釋放。

  「我不管,我現在就要」的兒童消費心理出現在了成年消費者身上。

  相關研究表明,當人們選擇支付現金時,會感到一種類似疼痛的不適感。

  這時人們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毛爺爺進了別人的口袋。

  但在用信用卡時,這種花錢的痛苦得以延遲、稀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信許多女性都有這樣的體驗:

  想買個小貴的包包,想立刻就得到。

  掏出手機輕輕一掃,2秒時間,包就屬於你了。

  拎着購物袋走出商場時,很多人甚至感覺不到自己已經花了錢了

  直到下個月看到賬單上的數字......

  來,終極靈魂拷問——

  現在,回想下自己曾經剁過的手手們,它們的靈魂都能安息嗎?

  噗呲,本院含着自己的血淚笑了......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一個zan=想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