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人高啓在清明節的時候,送陳秀才回沙上掃墓的時候寫了一首詩《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絲毫不遜色於杜牧的《清明》,整首詩的內容如下: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清明時節有的墳墓沒有人祭掃,成爲荒墳的場景。
而荒墳變多的原因,就是當時詩人所處的時代正是元末明初。
元朝還沒有被推翻之前,許多起義軍就紛紛崛起,開始了極爲大規模的亂鬥,這個時候就是元末。
而戰亂的起因是,元朝當時徵集了大概26萬百姓修黃河,而且想要在半年內就將工期完成,百姓當然怨聲載道。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在修黃河開工之前,準備了一個獨眼巨人雕像,背後還寫有“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字樣,這個獨眼巨人一經挖出,百姓都認爲元朝氣數已盡,許多人便開始了反元,開啓了大亂戰的局面。
反元的各路人馬中分爲紅巾軍和非紅巾軍。私鹽販子張士誠在高郵稱王,建立吳國;陳友諒自稱勤王,建立天完政權;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這些人都聚集在元末這個時期,展開的戰鬥有多少也就不用說了。
可是,戰亂對百姓百害無利,無數的百姓在元末大亂戰中喪生,荒墳也就因此多了無數。甚至有的屍體,因爲家中無人,都沒有人收殮。
高啓見此場景,有感而發。高啓本人也是元末大亂戰的受害人之一,23歲的時候就因爲不想參與在亂戰當中,帶着家人隱居在吳淞江畔的青丘之中。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是高啓寫的陳秀才的樣子。陳秀才戰後餘生,躲過了亂戰,回到家鄉,眼前卻是蕭索凋敝的場景。又正值清明,更是悲從中來。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是詩人高啓的聯想、想象,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時節下,百姓大多家破人亡,先祖的墳墓更是沒有人照看、祭掃,滿目荒涼的荒墳只能讓人哀嘆生不逢時,成爲必然的時代交替的犧牲物。
高啓同情普通百姓的疾苦,卻也無法阻止戰亂的出現、死亡的發生,只能寫下《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來表達當時悲慟、無奈的心情。
與杜牧的《清明》不同,杜牧寫下這首詩主要表現的是後人與先人告別之後,一個人走在漫漫人生路上,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又恰好下起迷濛的細雨,更加加重心中的苦悶。這首詩喚起的是,古往今來讀者的普遍的共通感。
高啓則是用清明詩表現當時時代的特點,戰亂導致人民顛沛流離、家破人亡,喚起的是,古往今來讀者對當時受戰亂迫害的悲慘之人的同情。
參考資料:《唐宋詞鑑賞辭典》、《唐詩鑑賞辭典》、《中華詩詞鑑賞辭典》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無風卻起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