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詩壇,邊塞詩派是主要的流派。在盛唐國勢鼎盛、崇尚勇武的背景之下,不少詩人都有濃烈的邊塞情節,湧現出了衆多的邊塞詩人,其中較有代表的是李頎、高適和岑參。作爲盛唐邊塞詩的傑出代表,李頎、高適和岑參的歌行、律絕雖皆有佳作,但他們更擅長七言古體,如李頎的《古從軍行》、《古意》,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這些詩作是盛唐邊塞詩的代表作,體現了盛唐邊塞詩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的美學風格。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李頎的《古從軍行》,此詩記敘了邊塞將士戍邊的辛苦,表達了詩人對將士的深切同情,充滿了非戰思想。

古從軍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飲馬:給馬喂水。

刁斗:古代軍中銅製炊具,白天用以煮飯,晚上用來敲擊巡更。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產,漢武帝時入貢。

這首詩是借漢武帝的開邊,諷刺唐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是篇借古諷今的諷刺詩。全詩記敘從軍之苦,充滿非戰思想。

詩的前四句寫塞外緊張悽苦的從軍生活:白天要登山觀望四方有無烽火報警,黃昏時候又到河邊上讓馬飲水。行人在風沙彌漫中只聽得見刁斗聲和幽怨的琵琶聲,這些景象是多麼肅穆而淒涼!接着渲染邊陲的環境,軍營所在,四顧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鳴,一片淒冷酷寒景象。通過“野雲”“雨雪”“大漠”“胡雁”“胡兒淚”等意象,從多方面刻畫了邊塞的荒蕪、酷寒和淒冷,通過這些側面描寫,表達出邊塞將士從軍生活的艱苦,爲下文抒情做鋪墊。

結尾四句以葡萄感慨作結,巧用典故諷刺當朝皇帝的用兵策略。由上文的描述,詩人不禁感嘆:如些惡劣的環境,戍邊的將士怎麼受得了,本應讓他們班師回朝。然而“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兩句,使詩人的想法徹底破滅。這兩句詩,詩人借用漢武帝時期李廣利攻打大宛的典故,表明戰事不能停,將士們只能拼命作戰,用勝利結束戰鬥。“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這兩句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年年”犧牲了無數人的性命,換得的只有區區的蒲桃而已,如此對比,譏諷統治者窮兵黷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

全詩氣格雄渾,乃盛唐人本色,是一首難得的充滿反戰思想的邊塞詩,值得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