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爲作了諷刺變法弊端的詩作,以“謗訕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監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四個多月後,蘇軾被貶黃州,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達貶所黃州,至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蘇軾謫居黃州時,正處盛年,仕途雖落入低谷,但他的文學創作卻達到高峯。《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就是蘇軾被貶黃州後的一首佳作,此詞借詠孤雁抒寫政治失意的孤寂憂憤之情,表現詞人不甘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爲蘇詞中名篇。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是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

漏:古代盛水滴漏計時之器。漏斷,漏壺水滴盡了,指時已深夜。

省:明白,瞭解。

此篇是詞人被貶居黃州後的抒懷之作,借詠孤雁,表達了他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片寫詞人寓居定惠院所見所聞所感。“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半輪殘月高高地掛在梧桐樹梢,漏壺已盡,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靜。開頭兩句寫夜深人靜。其中的“缺”“疏”“斷”幾個字極力渲染出一片淒冷孤寂之境,爲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在這樣孤寂的夜裏,“誰見幽人獨往來”,誰能看見那幽居人獨自往來呢?他隱約出沒,就像那“縹緲孤鴻影”。後兩句寫幽人、孤雁,兩個意象在同一場景中出現,暗示詞人借雁喻人,“獨”“孤”體現出詞人孤高的心境。上片通過對月、桐、人聲、鴻等事物的描寫,營造了一種清冷、孤寂的氛圍。

下片承接上文,借雁抒懷。“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明寫孤鴻,暗寫自己。詞人寫孤鴻流離失所,驚魂未定,可恨無人瞭解,寧願留在寂寞寒冷的沙洲之上,也不願棲息高枝。這正是詞人此刻心境的寫照。詞人以“孤鴻”自況,通過寫孤鴻的遭際,表達了自己貶謫黃州時期的內心孤苦及仍堅持操守、不甘於流俗的情懷。

這首詞詞境與心境相一致,達到了一種物我交融的境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爲詞中名篇,值得好好讀一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