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田赋是清朝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包括了土地税和人头税,在乾隆时期每年田赋的收入大约在3000万两白银上下,这也是普免钱粮主要被免除的部分。这就要从清朝财政收入的构成说起,在晚清发生巨大变革之前,清朝廷的财政收入大致分为几个大的项目,分别是田赋、盐课、关税和杂税。

从去年到今年,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减税降赋”的一些政策,比如新的个税法可以让我们的个人收入相对增高,那今天李夫子就来跟大家聊聊减税有关的事,这交税可以说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税务政策的改变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古往今来朝廷出台大规模的“降税政策”并不少见,前有汉文帝轻徭薄赋缔造“文景之治”,后有明太祖减轻赋税,挽救破败的社会经济,至于现代,那更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决策。

清朝实行的普蠲政策

不过关于降税的幅度,古代可比现代夸张多了,几个点、几个点的降都不刺激,皇上心情一好,直接把全国的税都免了,当然这种情况大部分是发生在国家遭到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时,而且往往只在受灾区域实行,不大会影响到朝廷的整体财政运作。不过到了清代,第一次出现了“普蠲”!那什么是普蠲呢?意思实际上就是“积存”!普蠲简单说就是全方位360度的免除税收,也可以叫做普免,普遍的免除,是不是更好理解了。实行普蠲可以极大缓解百姓的负担,缓解封建社会的矛盾,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果全免了,国家的钱还够花吗?想要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就先来看看清朝普免天下钱粮的历程。

大规模的普免是从康熙开始的,康熙49年,也就是公元1710年,皇帝下诏普免全国钱粮,但因为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乱导致国家还没有完全恢复,当时的财政状况并不是很好,所以康熙帝采用了每年蠲免几个省份,三年内在全国轮转一周的办法。也就是今年湖南、湖北,明年江苏、安徽,这样一来三年内每个省份都会享受到这项政策,用灵活的办法达到普免钱粮的效果,根据《清实录》统计,本次普免一共免除了3200多万两白银呢。

雍正时期虽然没有实行普免,但还是一定程度上减免了赋税。不过等到乾隆皇帝继位,清朝步入了全盛时期,乾隆决定向自己的爷爷学习,再次普免天下钱粮,而且普免的规模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以前,乾隆朝共实行了5次普免,共计银两不下1.4亿万两,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按当时的物价粗略计算,一两白银约等于260元人民币,那大概就是520个亿啊。要知道当时清政府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也不过4000万两左右,这又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动不动就普免,朝廷难道不缺钱吗?

清朝税收构成

这就要从清朝财政收入的构成说起,在晚清发生巨大变革之前,清朝廷的财政收入大致分为几个大的项目,分别是田赋、盐课、关税和杂税。所谓田赋是清朝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包括了土地税和人头税,在乾隆时期每年田赋的收入大约在3000万两白银上下,这也是普免钱粮主要被免除的部分。那盐课是什么呢?盐课也叫盐税,是指以盐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只要生产或者销售食盐那就得交税,在乾隆朝每年从盐课中可以获得白银大约500万两,除此之外关税再收个500万两,其余杂税合计下来再增加1000万两。

清朝为什么可以普免税赋?

由此可见朝廷的收入来源不只是田赋,这绝对是乾隆可以大规模普免钱粮的一个前提,那知道了能挣多少,钱花的也得少,才能保证“手中有钱、心中不慌”,根据史料记载,乾隆时期,清政府平时一年的支出大约为3000万两,这下第二个支撑乾隆爷普免的原因来了,那就是库存银的充盈!根据学者统计,自从乾隆十四年之后,户部银库的余额几乎是一年比一年多。乾隆42年时,银库的钱超过了8000万两,创造了清代财政史上的一个记录,有对比才有伤害,康熙朝时库存余额最高也才4500万两,足足差了近一半啊。

所以开头的问题有了答案,正是因为清朝廷普免钱粮,不是全部的财政收入,又有国库有相当充足的积攒,才使得普免成为可能,朝廷也不至于因此入不敷出,所以皇帝们当然是心中有谱,才敢放手去做啊,国家缺钱?不存在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