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借什么让一朝百姓安居乐业?他的身世为何会成为坊间八卦被议论至今?他的手下有多少名臣名将 ?今天李夫子就和大家聊聊古装热播剧《清平乐》,和您聊聊是谁在北宋创造了一片清明盛世、太平天下?

话说在北宋仁宗年间,有一天晚上,皇宫大殿外边传来了一阵阵丝竹歌舞的声音,宋仁宗:“这是哪里传来的声音?”侍从:“回官家,这是外面的酒楼,他们家生意好的很,几乎每天晚上都有百姓在那里宴饮。”宋仁宗:“百姓们歌舞升平,这是好事。”侍从:“外面百姓们这么热闹,可咱宫里反而冷冷清清的。”宋仁宗:“是啊。不过你知道吗?正是因为宫里冷清,百姓们才能这么快乐。要是朕也这样夜夜笙歌的,恐怕就听不到民间的欢声笑语了。”

这个小故事不过是宋仁宗仁爱百姓、励精图治的一个小侧面。这位千古第一仁君,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心中最理想的皇帝了。这位皇帝身上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他这么受欢迎?为什么说宋仁宗是士大夫们最喜欢的皇帝类型?他究竟是一位守成之君,还是一位锐意改革的君主?为什么有人说他贤明仁厚,也有人说他其实是毫无能力?今天李夫子和您聊聊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赵祯的故事。

最受士大夫欢迎的宋仁宗

最近有一部热播的古装电视剧《清平乐》,说的就是宋仁宗一生的故事。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宋仁宗其实是一位没什么存在感的皇帝,他政绩平平,一生没犯过什么大错,但也没立下过什么大功。虽然描写这一段时间的文学作品有不少,像《包青天》、《杨家将》、《大英雄狄青》等等,然而在这么多的大IP的背后,宋仁宗却像是一块毫无感情的背景板,连出场的戏份都少得可怜,就连在关乎于他自身身世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里,他也只是给包拯当了一个配角。

不过您知道吗?这么一位存在感超低的皇帝,却特别受士大夫们的欢迎。要是让他们排出一个史上最受欢迎皇帝排行榜,仁宗的粉丝们肯定能把他送进前五。宋仁宗到底有什么个人魅力呢?大家可能对宋仁宗的施政措施不太清楚,但是大家一定听说过《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宋仁宗的生母不是刘太后,而是一位地位不怎么高的嫔妃李氏。虽然在故事的末尾里是被迎接回皇宫,享受到了皇帝母亲应有的待遇,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宋仁宗是一直到生母、养母都去世后才知道自己身世的,没能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尽孝道,也成为了宋仁宗一辈子的遗憾。也正是在养母刘太后去世之后,宋仁宗终于掌握了国家大权,开始不动声色的推行他的仁政。

宋仁宗对待士大夫的仁厚

想要当一个仁爱的皇帝,首先就要对手底下的士大夫们好一点。大宋的国家公务员待遇好、工资高,这咱们都知道,而要说他们最幸福的时候,无疑是在宋仁宗时期了,不仅物质待遇高,精神上也很享受,因为皇帝太尊重他们了。大家可能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台谏官因为不满意宋仁宗废掉郭皇后,甚至敢哐哐砸门高喊着要和皇帝当面辩论,而且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就拿大名鼎鼎的包拯来举个例子吧。有一回张贵妃想给自己的伯父张尧佐求个宣徽使的官职,也就是类似皇家总管的职务。好不容易软磨硬泡得到了宋仁宗的首肯。这一天临上朝的时候,他还特意嘱咐宋仁宗:“官家,您今天可别忘了宣徽史这事。”宋仁宗也满口答应,然而朝堂上刚把任命一说,包拯就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宋仁宗一看,宣徽史不成,要不给个节度史?宋朝的节度史可和唐代的不同,基本上就是一个虚衔。仁宗本来觉得好歹也算是个皇家的亲戚,给个风风光光的名头总不过分。没想到这次包拯更生气了,说“本朝太祖太宗可都当过节度使,您怎么能说这是个不管事的虚衔?而且就凭张尧佐他的工作能力,给他个什么官职都嫌多。”包拯大概说的太激动,连涂抹溅到宋仁宗脸上都没注意,可是宋仁宗居然一点都没生气,默默的放弃了任命。只是回到宫中和张贵妃发了一句牢骚,“你光知道过来要宣徽史,你不知道朝堂上还有一个包拯吗?”

您听听,别说给包拯治罪了,宋仁宗当着他的面都没生气,皇帝脾气也太好了。宋仁宗不仅对自己身边的大臣十分优待,就连对士大夫的预备役都非常仁厚。在这方面他又有着怎样的事迹?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据说当时四川有一位读书人给成都太守献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诗,“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个“剑门”就是剑门关,可以说是四川和外界沟通的一条要道。而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咱们一把火把栈道给烧了,咱们虽然出不去,但是别人也进不来,您一看也能看出来了,这好像要撺掇成都太守自立为王的意思。这可是要造反啊。当时这一句诗可把太守吓了个半死,赶紧把老秀才绑了送到京城,还战战兢兢的表示,“这个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犯事的人给皇上您送过去了,我真的没有造反的意思。”虽然成都太守在家等消息等的是心惊肉跳,可是宋仁宗知道之后却一点都不生气,反而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老秀才又不是真的要造反,急于做官又当不上,写首诗泄泄愤,怎么好治他的罪呢?不如给他一个官做做,或许还会因为有愧疚感而做的更好。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北宋大名鼎鼎的三苏之一的苏辙的。苏辙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年纪不大,还是一个处世未深的愣头青,他当时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皇宫里美女数以千计,每天就是歌舞宴饮、纸醉金迷,皇上是一点都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国家大事。”字里行间把宋仁宗描写成了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大昏君。阅卷的考官们看见这学生这么写,可气得不行。“这位同学,您就别管考试成绩了,要不还是先去大牢里冷静一下吧。” 然而宋仁宗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却哈哈一笑,“我既然开科取士,那就是要欢迎这样敢于说话的人才嘛,苏辙还是一个学生都敢这么直言不讳,这肯定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应该特别奖赏才是。”就这样苏辙反而成了当年的进士。

宋仁宗对待宫人的仁厚

举了这么多例子,足够说明宋仁宗对士大夫没有多好了吧?而且不仅是对官僚士大夫,他连对身边侍奉的宫人们都是前所未有的仁厚。有一天,宋仁宗正在花园里散步,还时不时的回头看一眼,随从们都很纳闷,皇帝这是要干嘛?可是宋仁宗一直都没说,直到回到宫中,这才着急的和嫔妃说“渴坏了,赶紧拿水来”。这妃子也很奇怪,“您怎么不让随从伺候茶水,还一路忍着渴?”宋仁宗这才回答道:“他好几次回头,看见随从们没有准备水壶。他要是问了,或许就会有人因为准备不周而受罚,就为了一杯茶水,这也太不值当了。”

还有一天,宋仁宗吃饭的时候吃到了一粒沙子,他把沙子吐出来之后,连忙叮嘱身边的宫人:“我吃到沙子这事,千万不要声张出去,这可是死罪。”上到士大夫下到身边侍奉的宫人,宋仁宗对待他们都十分仁厚,他对待百姓如何呢?可能有人说了,这皇帝对官员好,这不能说明问题,关键还得看对百姓们好不好?没错。想要当一个好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对百姓好。不得不说,在这方面宋仁宗的做法也是教科书式的,咱们现在提起帝王家,想象出来的都是极尽奢华、处处讲究,然而宋仁宗却是个例外,饮食起居各个方面都十分节俭,天天都想着怎么给老百姓们省钱,他这个皇帝甚至因为太接地气而显得有点抠门了。

宋仁宗对待百姓的仁厚

就说宋仁宗寝宫里的被子,原来都是明黄色的,结果因为用的太久,反复清洗都洗成暗黄色的了。堂堂一朝皇帝就连衣服也大都是粗布的,这还要反复洗了好几次都舍不得扔。大概宫人们也没见过这么抠门的皇帝,甚至还有人在背后偷偷地笑话他。宋仁宗还禁止宫中奢华浪费,常常在宫廷里开展光盘行动,宣扬粒粒皆辛苦。北宋有一本叫做《后山谈丛》的小说,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有一年秋天,有一位官员给皇帝进贡了一些蛤蜊,宫人们当天就烹饪好了,送到仁宗的餐桌上。然而宋仁宗吃饭的时候,一看见蛤蜊,第一反应不是尝尝有多美味,而是问起了蛤蜊的价格,宫人们回答:“回官家,这些蛤蜊一共28枚,每枚要1000钱,是好东西。”宋仁宗:“不吃了,朕不是常常告诫你们要勤俭节约吗?现在一盘蛤蜊就要将近3万钱,这样朕怎么吃的下?”

除了给老百姓们省钱之外,宋仁宗还很关心老百姓们怎么赚钱。他取消了坊市之间的界限,让人们自己家就能经营个小摊,还取消了晚上不许出门的宵禁制度,这才有了咱们开篇中皇宫里,天天晚上都能听见外边百姓们歌舞宴饮的声音。如果有哪遭了灾,宋仁宗也会愁得好几天都吃不下饭,立刻派出大臣们视察情况,分发粮食、安置灾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除此之外,宋仁宗还有哪些仁爱的表现呢?这样一位千古仁君应该受到大家的一致赞美才是,可是为什么还有人说宋仁宗毫无能力呢?成为一个仁爱皇帝的第三步,对敌人也好!你没看错,宋仁宗对待敌人也很仁厚,有一回辽国的国君想要一幅宋仁宗的画像,这个消息一传到京城,那些官员们立刻就炸了锅,好端端的他们要画像干嘛?万一辽国有什么密不外传的巫术,给皇帝扎小人可怎么办?不过宋仁宗本人却一点都不介意,他觉得平日里对待辽国都挺宽厚的,他们肯定不会恩将仇报,不就是一幅画像吗?给他就给他了。其实人家辽国君想要画像,也不是为了给他施什么巫术,纯粹就是被宋仁宗的个人魅力给折服了。当仁宗画像送到辽国的时候,国君亲自列队迎接,还跟身边的大臣们说,我要是也出生在中原地区,肯定不会和这样的人争夺地盘的,能做他手下一名小吏,我也心甘情愿。

千古第一仁君

说了这么多宋仁宗的事迹,大家也应该觉得“仁”这个字他当之无愧了。因此他在位期间,宋朝各个领域人才辈出,比如在政坛圈,就涌现出了好多大咖,而在科技圈仁宗年间出版了一本了不得的书,总结了数学、物理、天文、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科研成果,这就是沈括的《梦溪笔谈》。像沈括、苏颂,这可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而他们能在仁宗年间大放异彩,自然是和当时清明开放的社会环境分不开。而在经济圈,仁宗朝不仅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民间商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文学上那就更不用多说了,像范仲淹、苏轼、欧阳修……一个个那都是语文课本上背诵并且默写全文的作者本人。而这些流传千古的名人的背后,都离不开宋仁宗和他颁行国策的支持。

公元1063年,兢兢业业干了40多年的宋仁宗去世了。根据史料记载,他驾崩的消息传出之后,整个开封城里哭声不断,百姓们自发地给仁宗焚烧纸钱,烟雾飘满了城市上空,甚至遮挡住了日光。消息传到了辽国,就连辽国的国君也是大吃一惊,抓着使臣的手嚎啕大哭,还给宋仁宗立了一个衣冠冢,借此寄托哀思。不过也有人说了,宋仁宗这样其实不是什么仁厚之君,而是根本不能控制手下那帮大臣,他一辈子都没什么突出的功绩,也没为大宋开拓疆土,甚至皇帝本人的存在感还没有朝堂上的官员高。

的确宋仁宗在位42年,没有什么微服私访,也不像太祖太宗那样南征北战,要不是为了祭祖,他连踏出宫门都很少,就算是在宫里,他还会处处小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什么不妥?皇帝当的说难听点有点憋屈,李夫子估计打死他也不敢唱一句“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然而却也正是这样的小心谨慎、束手束脚,让他成为了士大夫心中的理想皇帝,换来了千古第一仁君的称号,更换来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仁宗盛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