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说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确实对得起“包青天”的称号,其实,包拯被推向神坛,成为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包青天”,这背后也是源于人们对那些清廉刚正乃至舍身取义的贤臣们的崇尚与尊敬,人们也需要一个这样的形象来抒发他们心目中对正义公正的向往,各位小伙伴认为是不是呢。说的就是“包青天”——包拯的故事,其实,即使没有电视剧、没有主题曲,妇孺皆知的包青天的知名度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当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开封有两个包拯,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歌词,各位小伙伴是不是都非常熟悉呢?这首主题曲曾经随着早年的一部电视剧变得家喻户晓。说的就是“包青天”——包拯的故事,其实,即使没有电视剧、没有主题曲,妇孺皆知的包青天的知名度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当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开封有两个包拯,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另外一位则是在真正包拯的基础上,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被神化了的“正义之神”!那历史上褪去了神话外衣的包拯又是什么样的呢?包青天的故事里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虚构的呢?今天李夫子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真正的包大人到底跟包青天有多大的差别?为了区分,我们暂时用真名来称呼历史上的那位,用包青天来称呼被神话的那位。

包青天样貌的成型

这第一条区别就让人大跌眼镜,在各位小伙伴的眼中,包青天是白口黑面,额上有一月牙。但历史上的包拯压根就不是包黑炭,也没有额头的月牙,是不是感觉很意外?那包青天为什么就成了黑脸的形象呢?这其实是源于戏曲,在戏曲里画脸的时候,黑脸一般代表铁面无私、忠正耿直、或者粗率莽撞等性格,像包拯、张飞、夏侯渊等等都是这样的黑脸形象,而月牙则代表民间传说中包拯“日审阳间、夜审阴间”的意思,简单地说都是源于对包青天所代表的正义的崇尚之情。而历史上出生在安徽合肥的包拯长得其实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不过,您别看真包拯可能是个小白脸,但他做官的时候黑面起来,那气势一点不输包青天。

包拯的仕途之路

按照民间说法,“包青天”父母早亡,所以有嫂嫂辛苦带大,也因此她称呼嫂嫂为嫂娘,但历史上的包拯不但父母双全,而且是位孝子,他28岁就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的官职,换句话说就已经是公务员了,按说其他人都巴不得早点走马上任,但包拯却没有。原来他父母那时身体不好,所以他毅然决定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先是申请在合肥临近的州县管钱粮税收,后来索性辞官在家照顾父母,直到双亲去世又守丧三年才外出做官,这时他已经38岁了,不过正所谓好饭不怕晚,古话说“忠臣孝子”,尽孝者必然也能尽忠。所以在非常重视孝道的宋代,这样的品德以及名声,反而会给他之后的仕途铺平道路。

包拯的主业不是审案而是谏言

再来说说第二个区别,大家都知道包青天审过铡美案、审过狸猫换太子等等奇案,可惜那都是戏文,真正的包拯没审过太多案子,但是仕途却波澜壮阔,丝毫不比包青天逊色。早年他曾在广东的端州当知府,端州就是生产四大名砚中的“端砚”的地方,所以当时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一定数量的端砚,进贡不说,端州的一把手官员往往还要加征几十倍的产量,用来贿赂朝廷权贵,让当地百姓叫苦不迭,然而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的破了这个潜规则,除了每年朝廷的规定数量外,一律不许私自生产、进贡端砚,违者重罚!这下子他不但在当地出了名,甚至连皇帝宋仁宗也知道了他,果然几年后他就被宋仁宗升官调任了。而他离开端州的时候也实践了自己“岁满不持一砚归”的信条,不拿一块端砚走,果真是位清官啊。只不过这个时候他升任的官职并不是人尽皆知的开封府尹,而是监察御史。当然他真正的政绩也不在断案,而在于谏言。恰恰就在这个为朝廷发声的岗位上,他“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秉持着刚正不阿的个性,是一路弹劾,越弹越大,甚至弹劾到了皇帝头上……

曾有人统计,在他的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反复上奏,不达目的不罢休,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比如他弹劾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7次弹劾宠臣王逵,最终把他拉下了马;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皇帝几乎下不了台;而他最有名的事迹,当属6次弹劾仁宗皇帝的“国丈”:话说宋仁宗有位宠妃,宠妃的伯父为官平庸,却仗着宠幸,一年内连升4次,这让包拯在内的谏官们争相抨击,包拯更是冲在弹劾第一1线,甚至在廷辩时滔滔不绝,正义的吐沫星子喷了仁宗一脸……索性仁宗还是位好皇帝,虽然我虎窝火,但并没有因此动怒,虽然弹劾之路不易,但后来随着宠妃的死,这场拉锯战也最终平息,从此包拯弹劾的那股牛劲,连仁宗都惧怕他三分。

包拯做开封府尹功绩颇丰

这包拯和包青天的第三个区别又是让人大跌眼镜,大家都知道,包青天是大名鼎鼎的开封府尹,但其实,这开封府尹人家真包拯一共只做了两年,而且那时他已经60多岁了,不过以他的秉性,两年足以有建树,他上任伊始,头件事就是改革诉讼制度。当时的老百姓告状需要先通过门牌司上交案件,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中间传话的门吏可以借此收受贿赂,而包拯直接裁撤了门牌司,并规定百姓来告状只需要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就得大开正门,咱们老百姓人尽皆知的官衙“击鼓升堂”的报案流程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次开封府的惠民河发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调查发现,感情河道泛滥是因为屡疏不通!不通的根源就是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这能忍吗?于是果断下令拆掉全部花园水榭,而且丝毫不理会达官贵人们的埋怨和上奏,这“人患”一治,水患自然也就解除了。这下包拯在京城百姓心目中威名大震,民间甚至有了“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谚语,就是说只有阎王爷那和包公那才打不通关节,行贿疏通不了。恐怕包拯自己都没想到,开封府尹这个官职竟然跟“包青天”的绰号一起在后世的几百年里成了他的代名词。

包拯的成就离不开北宋的官场环境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的故事,他没有尚方宝剑和三口铜铡,也没有江湖义士的协助,更没有惊天奇案的功绩。但是,即使拨开被神话的外衣,人们依然能看到一个刚正不阿、耿直清廉、为国为民的贤臣忠良。可以说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确实对得起“包青天”的称号,其实,包拯被推向神坛,成为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包青天”,这背后也是源于人们对那些清廉刚正乃至舍身取义的贤臣们的崇尚与尊敬,人们也需要一个这样的形象来抒发他们心目中对正义公正的向往,各位小伙伴认为是不是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包拯能成为“包青天”同样离不开宋朝开明的文化和政治气氛,论大开言路,唐朝与宋朝就截然不同。同样是言官,北宋的包拯与唐初的魏征就是两个结果,可以说相比宋仁宗真正的心胸开阔,李世民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兼听则明罢了,不得不说宋朝的环境塑造了一大批青史留名的文官士子,也同样缔造了宋朝的盛世繁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