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說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確實對得起“包青天”的稱號,其實,包拯被推向神壇,成爲中國歷史上無人企及的“包青天”,這背後也是源於人們對那些清廉剛正乃至捨身取義的賢臣們的崇尚與尊敬,人們也需要一個這樣的形象來抒發他們心目中對正義公正的嚮往,各位小夥伴認爲是不是呢。說的就是“包青天”——包拯的故事,其實,即使沒有電視劇、沒有主題曲,婦孺皆知的包青天的知名度也不會有任何影響,當然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開封有兩個包拯,一個是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這句歌詞,各位小夥伴是不是都非常熟悉呢?這首主題曲曾經隨着早年的一部電視劇變得家喻戶曉。說的就是“包青天”——包拯的故事,其實,即使沒有電視劇、沒有主題曲,婦孺皆知的包青天的知名度也不會有任何影響,當然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開封有兩個包拯,一個是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另外一位則是在真正包拯的基礎上,千百年來在百姓心目中被神化了的“正義之神”!那歷史上褪去了神話外衣的包拯又是什麼樣的呢?包青天的故事裏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虛構的呢?今天李夫子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真正的包大人到底跟包青天有多大的差別?爲了區分,我們暫時用真名來稱呼歷史上的那位,用包青天來稱呼被神話的那位。

包青天樣貌的成型

這第一條區別就讓人大跌眼鏡,在各位小夥伴的眼中,包青天是白口黑麪,額上有一月牙。但歷史上的包拯壓根就不是包黑炭,也沒有額頭的月牙,是不是感覺很意外?那包青天爲什麼就成了黑臉的形象呢?這其實是源於戲曲,在戲曲裏畫臉的時候,黑臉一般代表鐵面無私、忠正耿直、或者粗率莽撞等性格,像包拯、張飛、夏侯淵等等都是這樣的黑臉形象,而月牙則代表民間傳說中包拯“日審陽間、夜審陰間”的意思,簡單地說都是源於對包青天所代表的正義的崇尚之情。而歷史上出生在安徽合肥的包拯長得其實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不過,您別看真包拯可能是個小白臉,但他做官的時候黑麪起來,那氣勢一點不輸包青天。

包拯的仕途之路

按照民間說法,“包青天”父母早亡,所以有嫂嫂辛苦帶大,也因此她稱呼嫂嫂爲嫂娘,但歷史上的包拯不但父母雙全,而且是位孝子,他28歲就中了進士,被任命爲大理評事、建昌縣知縣的官職,換句話說就已經是公務員了,按說其他人都巴不得早點走馬上任,但包拯卻沒有。原來他父母那時身體不好,所以他毅然決定恪守“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先是申請在合肥臨近的州縣管錢糧稅收,後來索性辭官在家照顧父母,直到雙親去世又守喪三年才外出做官,這時他已經38歲了,不過正所謂好飯不怕晚,古話說“忠臣孝子”,盡孝者必然也能盡忠。所以在非常重視孝道的宋代,這樣的品德以及名聲,反而會給他之後的仕途鋪平道路。

包拯的主業不是審案而是諫言

再來說說第二個區別,大家都知道包青天審過鍘美案、審過狸貓換太子等等奇案,可惜那都是戲文,真正的包拯沒審過太多案子,但是仕途卻波瀾壯闊,絲毫不比包青天遜色。早年他曾在廣東的端州當知府,端州就是生產四大名硯中的“端硯”的地方,所以當時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一定數量的端硯,進貢不說,端州的一把手官員往往還要加徵幾十倍的產量,用來賄賂朝廷權貴,讓當地百姓叫苦不迭,然而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的破了這個潛規則,除了每年朝廷的規定數量外,一律不許私自生產、進貢端硯,違者重罰!這下子他不但在當地出了名,甚至連皇帝宋仁宗也知道了他,果然幾年後他就被宋仁宗升官調任了。而他離開端州的時候也實踐了自己“歲滿不持一硯歸”的信條,不拿一塊端硯走,果真是位清官啊。只不過這個時候他升任的官職並不是人盡皆知的開封府尹,而是監察御史。當然他真正的政績也不在斷案,而在於諫言。恰恰就在這個爲朝廷發聲的崗位上,他“大事則奏劾、小事則舉正”,秉持着剛正不阿的個性,是一路彈劾,越彈越大,甚至彈劾到了皇帝頭上……

曾有人統計,在他的彈劾下被降職、罷官、法辦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時爲了一個人,一個案件反覆上奏,不達目的不罷休,並且被他彈劾的都是當朝權貴,比如他彈劾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監守自盜”;7次彈劾寵臣王逵,最終把他拉下了馬;4次彈劾皇親郭承佑,讓仁宗皇帝幾乎下不了臺;而他最有名的事蹟,當屬6次彈劾仁宗皇帝的“國丈”:話說宋仁宗有位寵妃,寵妃的伯父爲官平庸,卻仗着寵幸,一年內連升4次,這讓包拯在內的諫官們爭相抨擊,包拯更是衝在彈劾第一1線,甚至在廷辯時滔滔不絕,正義的吐沫星子噴了仁宗一臉……索性仁宗還是位好皇帝,雖然我虎窩火,但並沒有因此動怒,雖然彈劾之路不易,但後來隨着寵妃的死,這場拉鋸戰也最終平息,從此包拯彈劾的那股牛勁,連仁宗都懼怕他三分。

包拯做開封府尹功績頗豐

這包拯和包青天的第三個區別又是讓人大跌眼鏡,大家都知道,包青天是大名鼎鼎的開封府尹,但其實,這開封府尹人家真包拯一共只做了兩年,而且那時他已經60多歲了,不過以他的秉性,兩年足以有建樹,他上任伊始,頭件事就是改革訴訟制度。當時的老百姓告狀需要先通過門牌司上交案件,這就導致一個問題,中間傳話的門吏可以藉此收受賄賂,而包拯直接裁撤了門牌司,並規定百姓來告狀只需要到府衙門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就得大開正門,咱們老百姓人盡皆知的官衙“擊鼓升堂”的報案流程就是這麼來的。

還有一次開封府的惠民河發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調查發現,感情河道氾濫是因爲屢疏不通!不通的根源就是達官貴人在河兩岸佔地修豪宅,這能忍嗎?於是果斷下令拆掉全部花園水榭,而且絲毫不理會達官貴人們的埋怨和上奏,這“人患”一治,水患自然也就解除了。這下包拯在京城百姓心目中威名大震,民間甚至有了“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諺語,就是說只有閻王爺那和包公那纔打不通關節,行賄疏通不了。恐怕包拯自己都沒想到,開封府尹這個官職竟然跟“包青天”的綽號一起在後世的幾百年裏成了他的代名詞。

包拯的成就離不開北宋的官場環境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的故事,他沒有尚方寶劍和三口銅鍘,也沒有江湖義士的協助,更沒有驚天奇案的功績。但是,即使撥開被神話的外衣,人們依然能看到一個剛正不阿、耿直清廉、爲國爲民的賢臣忠良。可以說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確實對得起“包青天”的稱號,其實,包拯被推向神壇,成爲中國歷史上無人企及的“包青天”,這背後也是源於人們對那些清廉剛正乃至捨身取義的賢臣們的崇尚與尊敬,人們也需要一個這樣的形象來抒發他們心目中對正義公正的嚮往,各位小夥伴認爲是不是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包拯能成爲“包青天”同樣離不開宋朝開明的文化和政治氣氛,論大開言路,唐朝與宋朝就截然不同。同樣是言官,北宋的包拯與唐初的魏徵就是兩個結果,可以說相比宋仁宗真正的心胸開闊,李世民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兼聽則明罷了,不得不說宋朝的環境塑造了一大批青史留名的文官士子,也同樣締造了宋朝的盛世繁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