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開拔,補給是重中之重,有點軍事常識的朋友都知道,古代運糧草的時候,運輸途中損耗非常高,一石的糧食等運到前線可能只剩個零頭,明代時朱元璋爲了爭討遼東,準備了10年,前後調用糧米120萬石,相當於花掉了國家歲糧的1/20,所以每個後勤部長甚至軍隊統領最頭痛的大概就是長途跋涉去作戰了,那成吉思汗甚至能打到歐洲,他又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這種打法即便放在現代的電競遊戲裏,那也是“打團教科書”的級別,放在當時的戰場則基本無解,當然了,當時的蒙古騎兵還有其他一些獨特之處,比如武器裝備、人員調配、從小養成的堅韌品性、人與馬的合作無間等等,總之正是靠着與衆不同的戰鬥方式跟過人的軍事素養,讓成吉思汗在那個時代憑藉着這支騎兵打敗了一個個對手,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

今天李夫子跟大家聊一個跟騎兵有關的話題,在冷兵器時代的公元13世紀,在東方,有那麼一隻原本由草原獵人發展而來的軍隊,靠着戰馬、鎧甲和弓箭如水銀泄地一般席捲了整個古代中國,又向西“跑馬圈地”,僅用了20年時間,就擁有了多達2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相當於現如今中國領土的兩倍多,他們更是將冷兵器和騎馬戰鬥的方式發展到了盡頭,並且締造了騎士時代的巔峯,他們就是蒙古人。

蒙古騎兵爲什麼如何強大?

各位小夥伴應該都知道,當年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軍隊驍勇善戰,甚至一度打到了埃及……但問題來了,就是這麼區區一支草原軍隊,沒點科技樹,沒攢經驗值,就僅僅靠精湛的騎乘技術和弓箭技術,那是怎麼能打敗當時的南宋乃至中亞、西亞的各個民族與國家,讓整個歐亞大陸都聞之色變的呢?如果隨便總結一下,可能大家認爲有以下幾點原因,比如蒙古軍隊全是由蒙古人組成,沒有外族人,所以能團結一致;再比如因爲蒙古軍隊是單一兵種,就是騎兵,尤其是輕騎兵,快速靈活,能在戰鬥中出其不意;再比如作爲遊牧民族,蒙古人有看家本領,“善騎好射”,非常適合遠距離長途奔襲作戰……

但是如果僅僅是這些原因,那麼那些曾經的遊牧民族,比如突厥、匈奴、契丹等,人家也是這樣啊,那爲什麼只有成吉思汗能一路開掛打到歐洲,到底區別在哪呢?其實,成吉思汗的時代無論是部隊編制、裝備、戰略戰術,都完全不一樣。大家都知道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開拔,補給是重中之重,有點軍事常識的朋友都知道,古代運糧草的時候,運輸途中損耗非常高,一石的糧食等運到前線可能只剩個零頭,明代時朱元璋爲了爭討遼東,準備了10年,前後調用糧米120萬石,相當於花掉了國家歲糧的1/20,所以每個後勤部長甚至軍隊統領最頭痛的大概就是長途跋涉去作戰了,那成吉思汗甚至能打到歐洲,他又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蒙古人的糧草補給策略

說起來這要得益於蒙古人的主要食物:就是他們放牧的羊、馬奶製品以及肉製品,蒙古人本來就放牧,羊、馬都是跟着隊伍一起行動的,而他們只需要在行進時預先派人找到水草豐美的地方駐紮就夠了,至於肉製品,他們一般打到哪、收集到哪,換句話說“我們不生產糧,大自然就是我們的搬運工”,就問這種神仙操作,哪個軍隊能做得到?還有一個意想不到是什麼呢?根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曾經制定了一種規則,就是一個士兵配給4~6匹馬,到了西征時期,一個士兵最多有十幾匹馬,這樣行軍的時候士兵們輪換的騎自己的馬,既可防止馬疲勞,又可以“歇馬不歇人”進行急行軍。更甚者在行進途中如果遇到完全斷糧的時候,士兵們可以刺穿自己乘騎的馬的背部靜脈,吸取一點馬血,然後再換乘其他幾匹馬,用同樣的辦法從馬背上吸血充飢,這樣既不會給軍馬帶來多大痛苦,也能儘可能讓士兵免於飢餓,光這一點就刷新其他軍隊的三觀了吧。

蒙古人的全民皆兵

另外成吉思汗時代,蒙古人“全民皆兵”這事,估計很多人都知道,南宋的《黑韃事略》記載,每個蒙古人從三歲起就跟着父母學在馬上生存和戰鬥的技能,四五歲就學着用小型的弓箭了,成年後再進行大規模的狩獵活動。狩獵是蒙古人重要的訓練方式,因爲狩獵需要人與馬的卓越配合,能獲得大量的戰鬥經驗值,所以久而久之,平時嘻嘻哈哈的蒙古人一旦開始狩獵,立刻畫風一變,紀律嚴明,每個人都有明確的戰術意識,等到了作戰時,所有人就順理成章的轉職爲軍人,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皆兵,就這點大概只有古希臘時期的斯巴達人能有一拼了。

蒙古騎兵的“魚鱗陣”

當然真正厲害的是這羣恨不得騎着馬出生的獵人,把騎兵的套路玩到了極致,13世紀時各國騎兵的趨勢是重甲騎兵,蒙古人呢,當然也有重甲,但相當一部分人還是隻穿皮質輕甲,手持弓箭,拿防禦換速度,那具體怎麼操作呢?蒙古騎兵的陣法被稱爲“成吉思汗魚鱗陣”,是從圍獵演化來的,這陣型簡單來說就像足球隊一樣,有前鋒、有中場、有後防,後防是主力重騎兵,中場是主力附屬的左右翼騎兵,前鋒就是那些皮質鎧甲的“哨騎”或者是“邏騎”,由哨騎和邏騎組成的叫“探馬赤”軍,“探馬赤”這個詞源於蒙古的狩獵,也就是圍獵的前哨。

首先他們派探馬赤軍打探情況,一旦開戰,探馬赤軍就立刻化身前鋒部隊,一馬當先用弓箭騷擾對手。只要敵人不堪其擾,選擇回擊,立刻裝作回撤來誘敵,一而再、再而三,敵人必然會追,結果一追不要緊,因爲蒙古人跑得快,追擊的敵人戰線勢必已經被拉長了,這時候埋伏在軍隊兩翼的中場,也就是蒙古重騎兵閃亮登場,他們根據戰事需要分成若干批次分別出擊,把敵軍各自分割成小塊,那接下來的戰鬥基本就沒敵人什麼事嘍。

那萬一敵人太強,光中場壓制不住怎麼辦呢?這時候就輪到後方了,主力重騎兵們依然分批增援,總之一層層包圍下來就像魚鱗一樣,所以被稱爲“魚鱗陣”!這種打法即便放在現代的電競遊戲裏,那也是“打團教科書”的級別,放在當時的戰場則基本無解,當然了,當時的蒙古騎兵還有其他一些獨特之處,比如武器裝備、人員調配、從小養成的堅韌品性、人與馬的合作無間等等,總之正是靠着與衆不同的戰鬥方式跟過人的軍事素養,讓成吉思汗在那個時代憑藉着這支騎兵打敗了一個個對手,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

那麼對於蒙古騎兵的強大,大家是否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了呢,不知道當最巔峯的蒙古騎兵,對上最強盛的八旗騎兵,誰強誰弱呢?歡迎各位小夥伴發表意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