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許多故事家喻戶曉,無數英雄的形象影響着一代一代人。然而,對於三分天下,對於晉朝統一,對於蜀漢王朝的衰敗,每個人有着不同的見解。

蜀漢王朝經過了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成就一番霸業。然而,這一番霸業爲何最終衰敗。其中不乏一些原因。


人才,現在非常流行的一個詞。然而,人才的匱乏是蜀漢王朝最終走向衰敗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們現在大力貫徹“人才強國”戰略,其實,當時的劉禪,乃至諸葛亮都沒有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現在在四川一帶,仍舊流行着這樣一句歇後語:“蜀國無大將--廖化爲先鋒“。隨着劉備駕崩,五虎大將先後去世,蜀國陷入了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然而,諸葛亮事無大小,都事事躬親,側面上限制了人才的選拔。只是得到了一個姜維,爲了繼承武侯所學。然而,諸葛亮揮淚戰馬謖,嚴辦託孤大臣李嚴,堅持出祁山而不重用魏延,這一切說明了,諸葛亮後期的所作所爲從一定條件上限制了蜀國的發展,成爲蜀國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諸葛亮爲報先主三顧之恩,託孤之重,爲完成劉備光復漢室的大業,六出祁山討伐魏國。殊不知,諸葛亮六出祁山是個敗筆,勞民耗財窮兵黷武,不與民修養生息,所以西蜀國力日漸衰落,後來的大將軍姜維奉行諸葛亮的路線繼續出祁山,而魏國日漸強大,此消彼漲安得不敗乎。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願,而姜維又繼承了諸葛武侯的遺志,難道蜀漢王朝只是爲了完成前人的遺志嗎?或許,他們並不懂得“發展是硬道理。”從而導致鄧艾攻打蜀國之時能勢如破竹,長驅直入。誠如是,蜀國焉能不亡?

“荊州北據漢、沔,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諸葛亮的這番話點出了荊州的重要性。然而,關羽大意失荊州則是蜀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三足鼎立之時,蜀國根本不足以與魏、吳相抗衡,因此,蜀國應當休養生息,發展軍事力量,提拔人才。然而,關羽沒有做到“東和孫權,北據曹操”,在他光輝的一生中寫下了“敗走麥城”的敗筆。從此以後,蜀國漸漸衰亡。可以說,蜀國的滅亡,關羽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人是任何事成敗的最重要因素。劉禪的昏庸、懦弱是蜀國滅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作爲一國之君沒有既治理朝政,又沒有自己的主張。諸葛亮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劉禪近小人,遠君子,聽信黃皓讒言,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蜀國豈能不亡?“樂不思蜀”的故事更是充分表現了劉禪的昏庸、懦弱,“追歡做樂顏笑開,不念危亡半點衰。快樂異鄉志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哎,西蜀又這樣的君主安能不亡?

綜上所述,西蜀滅亡是幾個致命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然而,不可否認蜀國曆史上許多的英雄的事蹟,他們爲中國歷史留下了燦爛一頁,他們也將永遠名垂千古。而這些歷史的罪人們,也時時警惕着我們一代又一代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