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史記次元裏讀史記

《史記》次元裏,《夏本紀》是從禹開始講起的。在《五帝本紀》結束時,也提到過他,所以,人們也把舜作爲五帝裏的一位。但他的故事,司馬遷是作爲夏本紀的一部分開始講的。也許,在司馬遷看了,禹在《史記》次元裏,有另外一種開闢的意義,需要單獨開個頭。

在這之前呢?如果沿着承襲關係的話,我們也許更應該先講一講鯀,他是禹的父親,他在五帝世代,也是一個充滿了衝突的人物。如果不要把他看作一個人,而是作爲一個家族分支的某一箇中間段。這樣看《史記》次元,就會找到司馬遷躲在歷史背後記錄的另有一個世界。


001

鯀的輩分非常高,往上追溯的話,他的太爺爺就是黃帝,血緣一脈相承,從昌意到顓頊再到他,這在《史記》次元裏,一點兒爭議都沒有。

“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同時,這裏還特意指出,

“……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爲人臣。”

這裏可以表明一些什麼情況呢?鯀的輩分極高,堯都要叫他老叔。但是,僅僅從五帝世代的權力交替中,一直都存在着一些奇怪的次序。簡單看一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複雜關係,但是,司馬遷一直都很謹慎地避免去記錄這種關係,反而更像是有意撇掉他們之間的關聯。

在這個系列裏,我既不做《史記》記錄之外的猜測,也不根據《史記》次元以外信息的考據和解讀。我把這作爲這個系列最基本的原則,把《史記》作爲司馬遷創造的獨立次元,這一點對於一些人來說,並不那麼容易理解。

鯀的爺爺昌意是黃帝的兒子,昌意這一代沒有人成爲黃帝的繼承者。而是跳過了一代人,由昌意的兒子顓頊繼承了黃帝的帝位。如果不是這一代人早死的話,這個傳繼次序是非常奇怪的。黃帝的孫子們過早崛起了嗎?黃帝活得太久,把自己的兒子都熬死了?這情況都可能有的。

黃帝兒子們的缺席讓後來整個承繼次序變得不那麼容易理解。顓頊繼位,顓頊有個兒子叫窮蟬,這是在《五帝本紀》裏明確記錄着的。他也沒在顓頊之後登上帝位。

在五帝本紀裏,鯀的戲份比窮蟬多,但是,五帝世代一直都沒有提到,鯀也是顓頊的兒子。

這像不像在五帝世代一直保留着一個祕密?這個祕密涉及到鯀的身世,直到《夏本紀》才解密公開。

爲什麼在五帝世代的記錄裏,這個信息一直被保持得像一個祕密?或者說,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都不說。就像沒有這事一樣。

到了《夏本紀》,我們突然發現,顓頊至少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窮蟬,一個叫鯀。窮蟬那一支講過,六代人之後,出了一個新生代勢力的代表人物舜。舜主事的時候,鯀還活着。

這是蹊蹺的開始,顓頊至少有兩個兒子,但都沒有承繼帝位。承襲帝位的是侄子帝嚳,也就是堯的父親。等堯在位的時候,鯀還是在擔任要職的。堯應該叫他一聲老叔。

但是,堯會不會這麼尊重他呢?鯀會不會因爲這個身份倚老賣老呢?或者從後來的各王朝的皇族皇親來看,鯀也許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說不定。

後來,就有了那場大洪水。從後來看,這場大洪水和鯀這一支家族的命運緊緊綁在了一起。在堯尋找治水負責人的時候,四嶽推薦了鯀。

微妙的事情就在這裏,在五帝世代四嶽推薦鯀的這個語境,也包含着確定堯之後承繼帝位的人選。

四嶽極力推薦的就是鯀,也是他們的首選。但是堯不看好這個叔叔。後來,堯不得不任命了他這個老叔,讓他去治水試試,這一干就是九年。這從一開始會不會就是一個坑呢?

如果還看不明白的話,再後來,當堯再次尋找接班人的時候,四嶽才又推薦了一個候選人——舜。就像舜之前不存在一樣。

好像也沒什麼奇怪的,是嗎?

不,恰恰是奇怪的。舜的祖上是窮蟬,再往上也是顓頊。四嶽舉薦的,都是昌意、顓頊這一條線一脈傳下來的。四嶽這股核心的政治力量應該一直都是顓頊這一血脈的堅定支持派。

是舜一定比鯀更合適嗎?五帝本紀的字裏行間都是這麼記錄的,並沒有什麼異議。但是,四嶽推薦首選是鯀。優秀可能並不是唯一標準。

帝堯選擇了舜作爲繼承者,這一下子就跳過了四代人。舜成爲堯的女婿,後來代堯執掌權力的時候,鯀還在治水。他幹得怎麼樣呢?

鯀幹了九年,幹得不好。堯對他怎麼樣呢?也許早就對他不滿意了,但是堯一直都沒對他做什麼。這應該就是堯一直對鯀的態度,那是他叔,關係不近也不遠,最好這種關係大家都不要提。如果不提的話,那就只剩下單純的帝王和臣下的關係,那就只有公事公辦,倒是非常簡單。

後來呢?舜掌權了。還是在堯的授權下代爲掌權的時候,就以治水不力追責,處理了鯀。

當然,《五帝本紀》清楚地記錄着,這事舜是請示過堯的,那時堯還健在,過着退休老人的生活,但是舜還是很會做,在這麼關鍵的大事上,當然要請示一下。那意思應該是得到了堯的首肯。

鯀就這麼給幹掉了。任命他治水的是堯,辦他的是舜。堯可能還記得他是叔叔,舜可能都不記得該怎麼稱呼這個老傢伙了。畢竟那些老人對顓頊念念不忘時,很容易就會想到顓頊的兒子,很難想到舜這個隔了好幾代的曾曾孫子。

鯀作爲顓頊兒子的身份是否因此就被有意略去了呢?大家都不再說這件事。

後來這個身份又在《夏本紀》裏被提及,而且寫上了重重的一筆。那是因爲歷史即將進入另外一個世代,有些歷史人物必須被重新評價甚至肯定。

因此,《史記》次元的夏世代一開幕,就揭開了這個藏在五帝世代裏的祕密,鯀在死後重新找到了他的歸屬。同時,也理解一下這句話:

“……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爲人臣。”

昌意和鯀都不曾登上帝位,而是做了人臣。這說明,他們是有資格也有機會的,後來不得不接受現實。

而在五帝世代裏鯀的故事呢?那應該是記錄了鯀幾乎是有過一次機會的,但還是錯過了。後來開創夏世代的重任,只能由他的兒子禹來完成。

五帝世代11篇,往前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