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德軍在二戰時期的噴氣戰機,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Me-262這架開創人類實用噴氣戰機先河的戰機,這款戰機自從被納粹投入戰場使用後,得益於其領先時代的噴氣技術其確實創造下了頗爲不菲的戰績,並且一路從戰鬥型改裝到戰術轟炸型再到戰爭末期的截擊型,在改裝路上可謂是一路高歌,而其在整個戰爭期間共擊落了613架盟軍飛機,其中大部分都是讓納粹抓狂的盟軍重型轟炸機;而Me-262自身僅被擊落60餘架;但是另一方面由於噴氣技術的不成熟和自身性能的原因,Me-262戰機摔毀的遠遠比被擊落的多,據戰後統計其由於機械故障而墜毀的接近140架,是被擊落的兩倍之多。

最容易讓人記起的納粹噴氣戰機:Me-262

而縱觀德國在整個二戰期間的噴氣式戰鬥機,似乎僅僅是Me-262這麼一架噴氣戰機被納粹視若珍寶,而在噴氣戰機上面首開先河的亨克爾公司卻貌似並沒有什麼作爲。其實真相併不是這樣,戰爭末期瘋狂的納粹發起了各項緊急戰機的招標,其中就有包括亨克爾公司在內的各個公司的參與,而其中有一款編號爲Ta-183的戰機就是準備用來接替理念先進但性能不足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而其採用的發動機內置採用機頭進氣和大角度的後掠機翼也成爲了戰後第一代噴氣式戰機設計的標杆,而蘇聯在戰後設計的米格-15噴氣式戰機就一直被認爲是在Ta-183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因此Ta-183也被稱爲米格-15的直系親屬。而終究是功成名就的纔會被記住,相較於經歷了激烈實戰的Me-262,只有少量原型機問世的Ta-183註定是被遺忘的命運。

打算接替Me-262的Ta-183噴氣戰機,某些設計成爲戰後第一代噴氣戰機設計的標杆

"緊急戰鬥機"計劃催生出了Me-262的取代者

1944年,盟軍對納粹開始了規模上前所未有的戰略輪番大轟炸,這個時候的大轟炸已經不僅僅停留在那些戰略目標上了,英美開始了新的更神聖的目的:消滅納粹空軍!而從1944年2月到當年的下旬,僅僅幾個月的時間,納粹空軍的戰鬥機部隊就已經被擊潰一大片,到了下旬的時候盟軍的飛機已經可以隨意穿梭於德國的大部分地區,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再依靠此前的一些戰機來進行大規模的攔截已經是很不現實的事情,所以這個時候的納粹空軍就需要一種成本低廉,操縱簡便,可以實現快速大規模投產,並在盟軍轟炸機到來之前緊急升空實現攔截作戰的戰機,而這個時代背景加這個指導思想最終催生了空軍"緊急戰鬥機"計劃的誕生。

盟軍愈發激烈的戰略轟炸促使納粹航空部發起"緊急戰鬥機計劃"

在緊急戰機的項目範疇中,有各種動力形式的戰機,其中就有技術更先進性能更穩定的噴氣式戰機研製項目,這個項目是爲了研製德軍的第二代噴氣戰機以取代Me-262噴氣戰機,之所以要取代Me-262戰機是因爲當時有了更加先進的噴氣式發動機He-S011發動機出現,而Me-262之所以頻繁發生墜機事故的罪魁禍首就是性能不夠穩定的Jumo-004發動機,雖然其沒有BMW 003那樣容易熄火,但是也不夠可靠,使用壽命很短。

1944年,亨克爾公司開發出了比主流的Jumo-004和BMW 003發動機更加穩定可靠的He-S011發動機,該發動機與前兩款發動機體積相差無幾但推力提高了近一半,另外其採用了構造簡單的離心式壓氣機,雖說現代的噴氣發動機都是軸流式爲主流,離心式佔比已經很少很少,但是在兩者都剛起步並無太大差距的時候離心式反而由於構造簡單使得其比軸流式穩定可靠;因此在當年的新一輪噴氣戰機研製計劃中有一款就是要配備He-S011發動機。

He-S011發動機

招標項目發出後,德國的幾大航空巨頭都來參加了競標,其中福克·伍爾夫公司以FW-232方案參與競標,由於當時德國已經有編號爲232的軍用飛機,所以航空部便賦予其另一個編號183並冠上飛機設計師譚克姓氏的前兩個字母Ta,至此,Ta-183編號正式被應用。

各種版本

Ta-183的設計方案共有三種,分別是"Ta-183I-II-III":

Ta-183I:該型號是作爲攔截機的高速備選型號,爲了滿足快速抵達敵機來襲空域的需求,其不僅裝備了He-S011發動機,還加裝了一具火箭發動機,兩者結合在一起,以增加高速攔截盟軍轟炸機的能力,其中火箭發動機沒有特定設計的液體燃料,設計方案中設想以機身吊掛的副油箱爲其提供三分半鐘的工作時間;

Ta-183II:該方案是中規中矩的截擊機競標方案,動力系統爲一臺He-S011發動機,爲了減少發動機推力損失採用了短粗的機身設計,以此來減小進氣道長度,因此該機機身從外形上來看非常短粗像一個小圓桶;爲了彌補發動機推力的不足該機機翼的後掠角被設計成了驚人的40度,並且還採用了薄機翼的設計;同時其還開創了“T形尾翼”,由於該機考慮結構強度使用了中單翼的佈局,因此在尾翼設計方面如果採用常規佈局那麼平尾必定會被中單翼擋住,從而影響該機在高速飛行和起降時的效率,因此設計團隊設想將平尾往上挪一挪與中單翼不在同一平面上,同時爲了穩定機身該機的垂尾後掠角也被拉的很大,而爲了進一步平衡力矩設計團隊便將平尾放置在垂尾上面,這樣就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T形尾翼"。

Ta-183 II號方案三視圖

Ta-183III:該型號是上一型號Ta-183II的常規版本,其在II型號的基礎上將機翼後掠角減小到了34度,同時沒有采用T型尾翼,平尾安在垂尾的下方,爲常規佈局。

1945年2月,福克·伍爾夫公司最終贏得新型噴氣戰機的競標,而最終的方案航空部選定了Ta-183II號方案,摒棄了I號和III號;方案敲定後,福克公司進入的就是生產試驗機的環節,但是結局並不美好,這個時候已經是1945年,第三帝國已經搖搖欲墜,而不知情況的Ta-183團隊纔剛開始拉開原型機生產的序幕。

Ta-183攔截美軍B-17轟炸機的想象圖

原型機還沒試飛就被盟軍收復

該機如同納粹末期的一系列新式武器一樣,均沒有趕得上最後的收官或者是走上戰場,該機的最終歸宿和部分武器的結局一樣,在生產的過程中被前來收復的盟軍部隊所佔領。

1945年3月,第一批原型機加預生產型共16架試驗機開始製造,該機在材料的選取上迫於戰略物資的緊缺從而大量使用木製材料,僅僅是在需要承重的地方比如機翼部分使用少量金屬,但是機翼的翼肋仍用多層膠合木板所製成,同時蒙皮也是用的層壓木板,由於該機本身就是被用於對付盟軍轟炸機羣的截機作戰,儘量避免和盟軍戰機纏鬥,因此高速和爬升率是其首要考慮的,而水平機動能力最爲次要,因此機翼的承重能力其也沒有進行過多考慮。

Ta-183風洞模型

機載武器方面其在論證的時候準備在預生產型上面裝配4門MK-108型 30毫米機炮,30毫米機炮的強大威力可以較爲輕易的穿透盟軍轟炸機的裝甲,但是由於30毫米機炮的較大後座力以及較爲彎曲的彈道因此也有資料認爲其只打算安裝兩門MK-108 30毫米機炮,剩下兩門依舊是主流的MG151/20 20毫米機炮,另外其機腹下還可以掛載250-500公斤的炸彈一枚或者是50公斤的炸彈5枚。

Ta-183剖視圖及機載武器一覽

但是這一切終究只是設想,1945年4月8日,準備許久的專門負責奪取納粹先進技術的英國傘兵部隊在美軍準確情報的支持下佔領了福克·伍爾夫的飛機工廠,Ta-183第一批次生產的16架試驗機以及所有與其有關的技術資料至此全部被盟軍掌握,由於美軍在此前得到了更先進的技術,因此對於Ta-183他們便沒有多感興趣,隨後在一個月後的5月2日,蘇聯情報部門負責收集納粹德國軍事科技的部隊在柏林的一座地下室獲取到了有關於Ta-183的整套技術資料,這些資料隨後被交給了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

Ta-183十六架原型機全部被盟軍俘獲

1946年3月,米高揚設計局根據Ta-183技術資料復原的6架Ta-183原型機完工。同年7月,米高揚設計局依次對仿製的Ta-183原型機進行試飛,在試飛過程中設計局對Ta-183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一記錄並在後面進行了改進;1947年7月,改進後的Ta-183試飛成功,1948年5月,蘇聯版的Ta-183正式投入量產,編號:米格-15!

蘇聯根據掌握的資料仿製的Ta-183,可見紅五角

米格-15是不是Ta-183的全盤仿製

關於米格-15和Ta-183之間的聯繫,除了客觀的觀點外,有兩種極端的說法同樣存在,一種是蘇聯根本沒有獲得Ta-183的資料,米格-15和Ta-183毫無關係,這個說法其實站不住腳,雖然蘇聯官方沒有承認此事,但是戰後以英、蘇、美、法爲首的一些國家均對納粹的軍工技術和產品進行了瓜分,而蘇聯對於納粹的航空產品進行仿製的例子也並不少見,而從米格-15本身來看,極近相似的氣動外形和生產時間都爲這件事下了定論,所以說米格-15是根據Ta-183而來是無可爭辯的。

米格-15的設計參考了Ta-183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個極端的說法就是說米格-15是根據Ta-183全盤仿製的,這一點同樣也是站不住腳,因爲Ta-183在德國的手裏並沒有趕上試飛,因此其需要改進的地方設計團隊自己都還沒有發現,而如果全盤仿製的話那麼米高揚也沒必要還生產原型機進行氣動上面的試飛改進,更換個動力和武器配置直接進行投產就可以了。

所以客觀的來說,米格-15是以Ta-183爲基礎,經過蘇聯自己的試飛工作後針對存在的缺點和不足進行改進而後投產的一種噴氣戰機;比如就拿米格-15上面經典的翼刀來說,Ta-183的設計團隊由於根據以往平直翼戰機翼根失速的經驗以及沒有來得及的試飛工作並沒有發現Ta-183上面的翼尖失速問題,因此米高揚設計局在發現該問題後安裝了翼刀來阻止附面層向外翼流動,以此來防止翼尖失速。另外爲了兼顧高低速飛行的均衡需要,米高揚設計局摒棄了"T型尾翼"的佈局,將平尾下移了一段距離採用了"十字型尾翼"的佈局。

說米格-15照抄Ta-183的說法也是錯的,比如十字形尾翼,機翼翼刀

同時在機身的材料上面蘇聯由於不像戰時德國缺乏工業原材料所以摒棄了木製材料使用全金屬,這使得其機翼承重能力加強,但是唯一的一點不足是米高揚設計局將Ta-183上面的薄機翼設計摒棄了,仍然使用了傳統的厚機翼,厚機翼確實能夠增加載油量以及可以容納起落架,但是其不適用於高速飛行;而整體的改進下來蘇聯的米格-15在原先Ta-183得到基礎上增大了尺寸,重量當然也有所增加。

米格-15的體積和重量相較於Ta-183均有所增加

但是不管怎麼說,蘇聯的米格-15終究只能是Ta-183的翻版,畢竟不是經原始設計團隊之手復活,而戰後阿根廷的第二款噴氣式戰機"箭II"就是在Ta-183的首席設計師譚克的主導下完成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就是Ta-183的復活版本,這種末代噴氣戰機,本可以在異國他鄉獲得重生,但是誰能料想,其仍然沒有逃過夭折的命運,仍然是在原型機已經制造出來的時候戛然而止。

逃不過夭折的阿根廷版"Ta-183"

阿根廷在二戰結束後招募了法國的設計師來研製其本國的第一款噴氣式戰機"箭I",但是該機是一款非常失敗的作品,技術和性能均不能滿足阿根廷空軍的要求,因此阿根廷政府便重新招募設計師來爲空軍研製噴氣式戰機。而Ta-183的首席設計師譚克在德國戰敗後接到了包括蘇聯在內的多國的邀請,但是在阿根廷政府的掩護下他悄悄的來到了阿根廷,同時福克·伍爾夫公司的其他60餘名設計師均來到了阿根廷,甚至包括Go-339飛翼轟炸機的設計者霍頓兄弟中的弟弟。據資料記載,譚克手裏有完整的Ta-183設計資料以及圖紙微縮照相機;就這樣,譚克在第二個國家開始了Ta-183的復活之路。

Ta-183的首席設計師譚克在戰後來到了阿根廷

譚克團隊以原有的Ta-183爲藍本來進行設計,大角度的後掠翼,T形尾翼,中單翼,這些都是其一開始打算延用的設計;但是由於動力系統的原因,箭II選用的是英國的尼恩-II離心發動機,而正是這個發動機打破了譚克最原先的佈局,也是最終導致箭II夭折的最根本的原因。

由於尼恩II發動機的體積比Ta-183原先使用的He-S011發動機大,因此爲了有足夠的空間安裝發動機原先的中單翼佈局被改成了上單翼,而上單翼的佈局隨後就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是在降落的時候由於速度低仰角大容易造成失速,二是上單翼佈局必然會與T形尾翼發生衝突,當初Ta-183將平尾上移形成T型尾翼就是爲了與中單翼分隔開,而現在機翼變成上單翼自然又會與T型尾翼互成衝突,因此使得失速發生的概率又有所增加;最後一個是技術問題,上單翼的結構強度低於中單翼,而阿根廷的加工技術和工藝又不行,這直接使得某些原型機在試飛時發生空中解體。

上爲阿根廷研製失敗的"箭I",下爲譚克團隊以Ta-183爲藍本設計的"箭II"

而這些問題也並不是不可解決的,需要的只是時間和資金,但是隨後而來的阿根廷經濟危機使得一系列新式武器的研發項目被迫中止,這其中自然也有"箭II",製造了5架原型機承擔阿根廷國產噴氣式戰機的箭II最終被廢止,取代它的是100架F-86,而箭II終究是沒能逃過Ta-183夭折的命運。

總體評價

Ta-183作爲納粹陣營的一員,其消耗了德國在戰爭末期稀缺的資源以及設計團隊的精力但是仍然沒有飛上藍天並不值得遺憾,就算其最終能飛赴戰場大戰P-51D但也註定只是走走過場,對最終的戰局並不會起到扭轉性的作用;而從技術層面來說,Ta-183所開創的發動機內置於機身內採用機頭進氣,爲了適應高速飛行而開創的大後掠翼,以及T型尾翼等技術,對戰後美蘇兩大國第一代噴氣式戰機的設計起到了標杆性的作用,因此從推動航空技術前進的角度來說,這是Ta-183唯一被值得銘記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