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五爺”,我是“五爺”他爹,你們可以叫我“五爺爺”

    說起米格-17戰鬥機在中國,大多數人都會認爲中國只是爲了仿製殲-5戰鬥機而從蘇聯少量進口了一部分米格-17戰鬥機的樣品用以測繪和仿製使用。但其實不然,在1954年中央軍委做出仿製米格-17戰鬥機的決定後依然大規模成建制的從蘇聯進口了三個型號的作戰型米格-17和一個型號的試驗型米格-17。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至中期,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天空面臨嚴峻形勢,且不說敗退到臺灣省和沿海各島嶼的KMT反動政權利用空中優勢屢屢派出飛機襲擾、偵察和轟炸大陸沿海城市,陳兵韓國的美國空軍也不甘寂寞的派出偵察機隔三岔五的來新中國領空進行不懷好意的“串門”。在這種局面下,新中國在蘇聯援華空軍的幫助下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空軍力量,依靠當時屬於新銳機型的米格-15初步確保了中國沿海空域的制空權,並且通過志願空軍的形式將空軍各部輪換着派往“曹縣”和“聯合國軍空軍”作戰的方式在確保了東北重工業區大後方安全。在和以F-84“噴雷”、F-86“佩刀”爲代表的“聯合國軍”戰鬥機部隊的較量中不落下風,取得了寶貴的作戰經驗。從1950年至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從蘇聯有償或者無償接收了654架米格-15,1460架米格-15比斯戰鬥機和65架烏米格-15戰鬥教練機以及10架米格-15M遙控靶機。

    這批飛機撐起了新中國空軍戰鬥機部隊最初的“主力陣容”,爲保衛新生的人民政權的天空出力甚大,中國方面甚至已經決策仿製米格-15比斯,蘇聯方面已經同意並且轉讓了全套設計圖紙,位於瀋陽的112廠即瀋陽飛機制造廠(今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被指定爲仿製米格-15比斯的試製單位。但隨着時間的推進到1954年,對手開始換裝更先進的F-100“超級佩刀”戰鬥機和F-101“魔術師”戰鬥機,面對這兩款超音速戰鬥機,米格-15比斯優勢不在,所以再仿製米格-15比斯已經沒有意義,在援華蘇聯專家的建議下,112廠的仿製對象機從米格-15比斯轉爲蘇聯米高揚-古列維奇設計局1952年9月試飛成功的米格-17,該型機本質上就是在米格-15比斯型的基礎上稍稍加長機身以容納更強勁的引擎並換用45°後掠翼(米格-15的後掠翼角度爲35°)以提高性能獲得超音速的最大飛行速度。由於米格-17較米格-15有極大的承接性,所以112廠更改仿製“對象機”的過渡過程也比較平穩,但是再平穩也需要時間去消化新技術。所以原本希望1954年或55年就能讓國產戰鬥機上天的原計劃不得不推遲,但是形勢嚴峻不等人,爲了儘快獲得能和F-100以及F-101抗衡的超音速戰鬥機,所以中國政府決策直接向蘇聯進口一批米格-17戰鬥機先期填補在國產超音速戰鬥機試製成功投產前緊張的國土防空缺口。

    米格-17戰鬥機

    1954年10月,中蘇雙方簽訂了第一批96架米格-17戰鬥機的購買合同,1954年11月16日至20日,這批飛機被拆成大件的形式通過鐵路從滿洲里口岸入境在瀋陽112廠組裝後(這也算是112廠試製米格-17的準備工作的一部分)交付中國空軍14師,在經過三個月的訓練後形成戰鬥力從1955年2月開始擔負首都防空值班任務。1955年10月1日,空14師裝備的米格-17參加了國慶6週年的閱兵式,由於當時已經和蘇聯簽訂了更加先進的米格-17Ф戰鬥機的購買合同,因此米格-17沒有再繼續進口。由於擔負京畿要地防空,所以也鮮有和敵機遭遇空戰的機會。這批米格-17戰鬥機在七十年代退居二線作爲偵察機和空軍航空學校訓練機使用,1986年8月28日,最後一批米格-17戰鬥機經過總參謀部的批准正式退出中國空軍現役。

    米格-17戰鬥機性能數據

    乘員:1人

    長度:11.264米

    高度:3.80米

    翼展:9.628米

    空重:3798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5929千克

    動力系統:一臺BK-1A離心式渦輪噴氣發動機

    加力推力:27千牛

    最大飛行速度:1114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5600米

    航程:1295千米(內部燃油)2150千米(帶副油箱)

    外掛:2枚250千克炸彈

    武器:2門HP-23毫米炮(各備彈80發);1門H-37毫米炮(備彈40發)

    米格-17Ф戰鬥機

    1953年,蘇聯在米格-17基礎上換裝了帶有加力燃燒室的BK-1Ф型離心式渦輪噴氣發動機,最大推力比BK-1A提高了25%,相比米格-17,米格-17Ф的最大水平速度、爬升率、實用升限等指標都有所提升,所以米格-17Ф成了米格-17家族中的主流型號。所以中國在進口了第一批米格-17後就很自然的將米格-17Ф列爲新的進口對象機,同時112廠也將仿製對象從米格-17調整爲米格-17Ф。

    1955年6月,中國政府和蘇聯方面簽訂了第一批90架米格-17Ф戰鬥機的購買合同,這批飛機於1955年7月通過滿洲里口岸運抵中國,1956年1月再次追加了第二批106架的購買合同,分別在1956年2月和3月分兩批通過滿洲里口岸運抵中國,這批飛機分別裝備空2師6團、空3師、空4師12團、空12師、空15師43團、空18師和新組建的空9師。成爲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後期的主力戰鬥機,在東南沿海防空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取得了不俗的戰果。

    1956年6月23日凌晨,空12師34團的米格-17Ф首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米格-17型戰鬥機擊落敵機記錄,擊落KMT空軍一架美製B-17G夜間偵察機,機上15人全部斃命;1956年8月23日凌晨,空2師6團的米格-17Ф擊落一架美國空軍P4M-1Q“莫託卡”電子偵察機,機上16人全部斃命;1956年11月10日夜,空3師的米格-17Ф擊落一架KMT空軍一架前來空頭敵特人員的美製C-46運輸機,機上8人全部斃命;1957年4月24日,空2師的米格-17Ф擊落一架KMT空軍RF-84F“電光”偵察機,飛機中彈後迫降在韓國濟州島,1名飛行員僥倖逃生,此次空戰成爲世界航空史上首次在超音速條件下擊落敵機的空戰;1958年7月29日,空18師的4架米格-17Ф與4架KMT空軍F-84“噴雷”戰鬥機發生空戰,取得擊落3架F-84的勝果。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米格-17Ф退居二線,作爲偵察機和空軍航空學校訓練機使用,1986年8月28日,最後一批米格-17Ф戰鬥機經過總參謀部的批准正式退出中國空軍現役。

    米格-17Ф戰鬥機性能數據

    乘員:1人

    長度:11.264米

    高度:3.80米

    翼展:9.628米

    空重:3798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5929千克

    動力系統:一臺BK-1Ф離心式渦輪噴氣發動機

    加力推力:33.8千牛

    最大飛行速度:1145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6600米

    航程:1240千米(內部燃油)2150千米(帶副油箱)

    外掛:2枚250千克炸彈

    武器:2門HP-23毫米炮(各備彈80發);1門H-37毫米炮(備彈40發)

    米格-17ПФ戰鬥機

    由於早期的米格-17和米格-17Ф戰鬥機沒有裝備機載雷達,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致使夜間的領空經常處於“不設防”狀態,所以蘇聯在米格-17Ф的基礎上加裝了“綠寶石”機載截擊瞄準雷達(在進氣道上部和中央加裝了整流罩,內各裝一部天線)使其具備全天候的作戰能力,新機被命名爲米格-17ПФ全天候戰鬥機,成爲蘇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第一種實用化的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單發單座噴氣截擊機。

    該機自1955年問世就受到苦於沒有合適的夜間戰鬥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關注,1956年初中方向蘇聯方面提出進口米格-17ПФ戰鬥機的要求並獲得蘇聯方面的首肯,1956年1月下旬就急不可耐的簽訂了進口96架米格-17ПФ全天候戰鬥機的購買合同(可見當時中國夜間防空的壓力有多大,之前使用多種手段攔截來自KMT空軍和美國空軍的夜間偵察機,結果因爲各種原因戰果小、損失大,多架飛機因爲夜間迷航而不幸撞山墜毀、機毀人亡),1956年3月這批飛機通過滿洲里口岸運抵中國,裝備新組建的空9師、空12師、空18師和空24師下屬的獨立夜間作戰大隊。很快證明這型飛機在夜間作戰的價值:

    1958年4月21日,空12師的米格-17ПФ依靠機載雷達發現並擊傷1架KMT空軍B-17G夜間偵察機;1958年5月29日,空18師的米格-17ПФ用機載雷達發現並鎖定1架KMT空軍B-17G夜間偵察機,三次開炮後將其擊落,機上17人全部斃命,也是世界航空史上首個被確認的夜間利用機載雷達發現、鎖定並擊落敵機的確認戰果;1963年6月20日凌晨,空24師的米格-17ПФ擊落了1架帶有電子警戒干擾設備的KMT空軍P2V-7U夜間偵察機,機上17人全部斃命,從該機殘骸中繳獲的電子警戒干擾設備交由國防科工委研究,對新中國電子干擾系統的研發起到了重要的參考和啓示作用。

    鑑於米格-17ПФ的卓越表現,1961年112廠開始對米格-17ПФ進行仿製,1964年仿製成功並被定名爲殲-5甲型戰鬥機,和米格-17ПФ一起構成80年代中期之前中國空軍夜間戰鬥機部隊的絕對主力。1986年8月28日,總參批准最後一批米格-17ПФ戰鬥機退役。

    米格-17ПФ戰鬥機性能數據

    乘員:1人

    長度:11.68米

    高度:3.80米

    翼展:9.6米

    空重:4151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6280千克

    動力系統:一臺BK-1Ф離心式渦輪噴氣發動機

    加力推力:33.8千牛

    最大飛行速度:1121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5850米

    航程:1160千米(內部燃油)2010千米(帶副油箱)

    外掛:2枚250千克炸彈或2具57毫米空空火箭彈發射巢

    武器:2門HP-23毫米炮(各備彈80發);1門H-37毫米炮(備彈40發)

    СДК-5導彈雷達試驗機

    1947年蘇聯開始了其第一款空射巡航導彈КС-1空地導彈的研製工作,在1952年5月該型導彈的樣彈試射之前需要首先測試其制導雷達的性能,因此米高揚-古列維奇設計局在米格-17戰鬥機的基礎上拆除全部武器系統,在飛機上部加裝一個裝有全套КС-1空地導彈制導雷達的整流罩,同時在飛機垂直尾翼上方也加裝一個整流罩用以容納接收導彈載機傳送飛行彈道修正信號的接收天線,駕駛艙內加裝了自動駕駛儀和檢測記錄設備。用以模擬КС-1空地導彈從空射、搜尋、指導到模擬攻擊的全過程。

    具體過程如下,在模擬“導彈”離開載機後,“導彈”載機的武器操作員指引СДК-5導彈雷達試驗機以自動駕駛的形式前往目標,在這個過程中試驗機飛行員不干擾駕駛,當試驗機依靠制導雷達成功鎖定目標並進入攻擊彈道模式後,試驗機飛行員會在試驗機距離目標500-600米處切斷自動駕駛並駕機返航,隨後機載檢測記錄設備會將數據傳送回導彈載機以評估發射結果。

    爲了測試國產542岸艦導彈(КС-1空地導彈的岸艦版本)的雷達性能,中國空軍也從蘇聯少量購買了數目不詳的СДК-5導彈雷達試驗機,這批飛機曾經先後爲“上游”、“海鷹”、“鷹擊”系列岸艦、艦艦和空艦導彈測試過制導雷達,爲國產對艦導彈(國產反艦導彈詳情請看本廠長反艦利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自用反艦導彈小萃一文)的研製工作立下不朽的功勳。其中一架在退役後被存放於青島海軍博物館收藏,北京航空博物館利用普通的殲-5改造了一架СДК-5導彈雷達試驗機列爲館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