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業,10個有9個是失敗或者不賺錢的。

據統計,現在返鄉創業的人數,全國初步統計大體達到740萬。

但,倒閉虧錢的農業,爲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要蜂擁進入呢?我想有3個原因吧:

1、補貼大


農業創業失敗的人很容易掉入死循環,不繼續投錢,就倒閉或虧錢


農業領域的補貼高於任何一個行業的補貼。舉個例子:

2018年國家給予農村合作社的補貼政策有:土地流轉補貼、貸款補貼、購農機補貼、種糧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農業保險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退耕還林補貼、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等。

其中,一般補貼:今年的糧補、農資綜合、良種進行整合,統一發放,平均補貼資金120元/畝。

規模經營補貼:如果是規模經營合作社。大戶和家庭農場,地區不同補貼也不同,一般是在40-80元/畝。

農機補貼:農機補貼最高是5萬元,100馬力以上的大型機器等最高是15萬元。

農業綜合開發一般產業化經營項目:包括農產品、經濟林、水產養殖、產品加工等,龍頭企業項目補助100-300萬元,農業合作社的是 50-150萬元。

2、市場大


農業創業失敗的人很容易掉入死循環,不繼續投錢,就倒閉或虧錢


農業的細分市場都是億級規格,大市場,必將隱藏大商機。比如:

數據顯示,農產品的總交易額在4萬億左右,農資總交易額約4萬億,市場規模巨大; 農業(種植業、養殖業等)存巨大效率提升空間。

預計2020年中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16860億元;據估計未來五年,休閒農業市場規模將高達7000億。

3、痛點多就機會多


農業創業失敗的人很容易掉入死循環,不繼續投錢,就倒閉或虧錢


創業一定要找痛點多或者問題多的行業,這些才能形成藍海或者壁壘。

農業領域的痛點和問題就是如此。比如:

標準化問題、農產品銷售問題、生產效率低、資金短缺、人才缺乏...都是農業的痛點。

只要創業者解決一個問題就可以贏得一大片廣闊的市場。

但,創業都是不容的,尤其在農業領域的創業者,要面臨技術、資金、管理、市場和政策等問題。

下面,我們來看4個創業失敗的小故事,也希望從這些失敗的案例中,大家能都得到啓發和吸取教訓。

敗於天氣 數十萬付之東流


農業創業失敗的人很容易掉入死循環,不繼續投錢,就倒閉或虧錢


易崇良,本年55歲,早前在國企工作,逐日按部就班的幹事,令他覺得生涯乏味。於是他掉臂家人否決,毅然下海經商。第一次創業是投資有關環保資料項目,可因缺少企業治理等方面的經驗,終以掉敗了結。

第二次創業,易崇良選擇農業,本以爲自己是農村人,種地不會有問題的。但,同樣早已失敗。

2012年,易崇良率領工人晝夜開荒整地,建溝渠,修便道,他自選的20萬棵桂圓小樹苗終於落地。開初,他依照沿海方式蒔植,不意重慶進夏後,高溫日曬,樹苗乾死掉一批;冬季低溫霜凍,冷死掉一批,價值十萬的樹苗還沒成果就已付諸東流。

其實,易崇良的失敗看似因爲天氣,實則是對果蔬的特性和土壤等技術問題缺乏。

因經驗不足,博士連續2次失敗 賠200多萬


農業創業失敗的人很容易掉入死循環,不繼續投錢,就倒閉或虧錢


徐傳超總是快人一步。在他連續跳級,16歲便從山東農村考上大學,徐傳超確實在23歲就考上了博士,結果卻又成了一個“賣菜哥”。

徐傳超用“互聯網+實體店”的模式創辦了以“季蒔鮮”爲品牌的農產品生鮮超市。不到兩年時間,在天津中心城區已經開了22家連鎖店。

但,博士的徐傳超依然經歷2次失敗,虧100多萬。

第一次創業,徐超做了一個車貨對接服務平臺,由於經驗不足,“只有信息流、沒有資金流”,一次性投入的90多萬元全都賠了進去。

第二次創業,徐傳超又轉型“生鮮物流平臺”。“當時互聯網創業風靡一時,很多實體行業都在向O2O(線上線下)轉型。”徐傳超想要打造一個生鮮物流平臺,對接蔬菜產地和社區零售菜販。

然而由於對農產品銷售行業缺乏瞭解,再加上難以解決農產品挑選、分揀、運輸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第二次創業又以失敗告終,又虧了100多萬元。

現在,徐傳超“買”到了一個寶貴經驗:只有同時保證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通過提高效率與壓縮成本,才能產生盈利與可持續性發展。

敗於自然災難 損失700多萬


農業創業失敗的人很容易掉入死循環,不繼續投錢,就倒閉或虧錢


2013年以前,蔣開均一向守着他那口小水池裏的娃娃魚,夜以繼日的工作,然而並沒爲他換來更多的收進。

一次,從伴侶那得知,有一種三倍體虹鱒魚的利潤可達50%。而因爲三倍體虹鱒魚屬於冷水魚,對水質、水溫、水量請求極高,尤其水溫不克不及跨越22度,否則它們會快速逝世亡。

在2014年,春節時代,他終於找到了適合水域——侯家溪。那時河流仍是U形,後來他買通河流,樹立300多畝地,400多口池子,將二十多年外出打工攢得4萬萬元,幾乎傾盡於此。

“2015年頭,由於投進極年夜,想盡快出成效,所以邊改河流邊修魚池,建了年夜半便投放了20萬尾三倍體虹鱒魚苗。”可操之過急,沒來得及修防洪壩,炎天的一場年夜雨,導致魚池發了洪水,最後僅留下兩桶魚,使他喪失了700多萬元。

種糧大戶投入成本太大 幾乎年年都在虧錢


農業創業失敗的人很容易掉入死循環,不繼續投錢,就倒閉或虧錢


2009年初,梁自然租用永川區朱沱鎮8個村47個村民小組、2632戶農民的10663畝稻田,種植水稻,變身重慶最大的“糧王”。

梁自然測算:土地流轉後,平均1畝地投入成本約爲960元。通過集約化經營,能在糧食生產環節實現收支平衡,在大米加工環節則能盈利。種植1萬多畝水田,一年純收入可達到200萬元左右。

但,夢想與現實完全不一樣。

但在規模種田的過程中,梁自然看似完善的萬畝糧田集約化生產方案,一方面沒能降低種糧成本,反而由於僱傭勞力成本猛漲,不斷擠壓種糧利潤;另一方面沒能解決田塊細碎,單位面積投入高的問題,反而是租地面積越大,虧損越多。

2009年租地之初,梁自然和勞務合作社簽訂的勞務承包價格爲810元/畝,但由於農村勞動力嚴重短缺、供不應求,梁自然實際付給合作社的勞務報酬已經超過900元/畝。

梁自然種地第一年就虧了50多萬元。之後,梁自然有投入鉅款修水渠、農田設施等。2009年至2010年,梁自然平均每畝地成本投入近1400元,種糧持續虧損。

2011年梁自然不得不把流轉面積縮減到2900畝,但當年又先後遭遇凍災、旱情,糧食減產超過30%,搞得農民土地租金沒法兌付,還拖欠了20多萬元工人工資和農藥物資款。到了2012年,梁自然種地累計虧損已有200多萬元,不得不退出全部流轉地,種糧以破產告終。


農業創業失敗的人很容易掉入死循環,不繼續投錢,就倒閉或虧錢


總結一下,以上4個案例只是成千上萬做農業的遭遇失敗的個例,但也是失敗普遍原因。農業創業基本上10個投入9個倒閉或者虧錢。除了不懂行業之外,還有就是太心急。

農業是需要耐心和堅持的一個傳統行業。只要堅持就會有回報,用馬雲的一句話“成功就在黎明,你要挺住今晚”來結束今天的文章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