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微信公衆號: 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作者:陳明(華夏基石高級合夥人、副總裁,首席企業文化專家),題圖來自:東方IC

“一把手”,就是經營人才,扛經營責任的,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才。 一般來說,“一把手”是一個企業最爲稀缺的核心資源。 筆者觀察發現,絕大多數企業做不大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人才,關鍵是缺乏“一把手”。對 “一把手”的選拔和使用是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命題。

華爲、字節跳動等公司開拓新業務相對成功率比較高,這說明華爲、字節跳動等公司能批量產生一把手。另外也有一些知名公司一直髮育不出新業務,新業務基本都做折了,這也說明這些知名公司不能內生一把手。從某種意義上講, 一個企業能做到“良將如潮”,它肯定極具競爭力。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通用電氣公司盛產經理人,當時的通用電氣如日中天。據2019年十月界面新聞發佈了“中國上市公司優秀職業經理人”榜單,這是中國第一份評價職業經理人的榜單,共評選出了50位優秀的上市公司職業經理人, 美的集團獨佔4名,幾乎是百分之十。 人力資源市場中美的集團的經理人更是名聞遐邇,而如今美的集團可以說是當今中國最爲傑出的民營企業之一。

用一個移動互聯網時髦說法,“開掛的人生總是別人的孩子”。現實中絕大多數企業在面臨重大機遇時,盤點自家的人才總是捉襟見肘,一把手人才更是寥若晨星。

如何培養和選拔“一把手”?這是筆者在諮詢實踐中被客戶經常提及的高頻問題之一。筆者根據多年一線諮詢實踐,加上自己的思考心得,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講一把手的選拔和培養。

一把手往往不符合素質模型

到底什麼樣的人能成長爲一把手。這往往顯示出一種“悖論”。 人才素質模型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工具,但一把手人才往往不符合素質模型,他們也很難被模型化。 他們是一種“出格”的人才。據說,華爲手機終端的餘承東就是這種“出格人才”。餘承東號稱“餘大嘴”,喜歡提出大目標,吹大牛,很多人也不喜歡他,他自己也曾坦陳:“我肯定是一個有缺點的人,不擅長和人打交道,性格東衝西撞,所以一不小心可能就樹敵了。”

早期他考覈也有過沒達標,經常被傳“下課”。但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優點很明顯,敢打敢衝,並能打勝仗 (餘爲華爲無線打開歐洲市場做較大貢獻) 。據說任正非挑選一把手人選的時候,經常會關注考覈不合格的人選,從這些人選中發現具有企業家特質的人才。

阿里巴巴的馬雲任命王堅爲阿里雲的負責人的案例似乎要成爲一個“傳說”。王堅頂着“騙子”的罵名帶着團隊艱難突破,最後一戰成名。王堅是學心理學出生的,是一羣技術大牛能人中談技術唯一能使馬雲聽懂的人。據說這也是馬雲堅定相信和支持王堅的理由。

爲何會出現真正的一把手往往不符合素質模型呢?相對確定的崗位適合用素質模型,但一把手所處理的事情往往不確定,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對一把手的要求與組織需要解決關鍵目標任務 (場景) 關係很大,也就是說什麼樣的組織目標需要什麼樣的一把手與之匹配。

比如,組織處於1~10階段 (戰略處於擴張階段,關鍵是業務模式打造,馬上進入擴張之勢) ,核心目標就是建立組織,其實一把手核心能力要求就是會建組織。組織處於轉型期,其時的主要找到突破口,其實一把手的核心要求必須具備企業家特質 (帶領團隊找到轉型突破口並且一刀見血,好比一次創業) 並且深受組織信任。

符合素質模型的人可能是一個優秀人才,但主要特點沒有缺點,但優點不突出。很多企業也在學習業界一些標杆做法,培養所謂的“之”字人才,崗位定期輪換,並且積累周邊崗位經驗等。但真正的一把手往往是個“火箭型”人才,晉升並不是按部就班,幾乎屬於直線型,這種人優點應該非常突出。

很多企業有個誤區,提拔人做一把手的時候,往往會選擇那些“四平八穩”型人,幾乎沒有“短板”,這也意味着優點也不突出,衝勁不夠。南北戰爭期間,林肯任命前幾任將軍就是一些幾乎沒有缺點的人,但優點不突出,不能打勝仗,扭轉敗局。直到任命格蘭特將軍才扭轉了南北戰爭的敗局。杜蘭特這個人就是優點突出 (能打勝仗) ,但缺點也很明顯,愛好喝酒。林肯力排衆議的回答就是,我現在需要的是能打勝戰的將軍。

必須強調一點, 企業能使用優點突出缺點也很突出的人才,老闆必須能包容有個性的人才,企業必須有一種包容文化。 正如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所說,對待人才必須有一種底線思維,在底線之上制定一定規則讓他們跳舞,但必須包容他一些缺點。

一把手的試金石是實踐

實踐是一把手的試金石。經營管理本質上是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檢驗經營管理的有效性。具體到企業用人來說,一把手必須有過成功實踐,何爲成功實踐,就是出業績,做出重大貢獻,搞定事,能扛活,能打勝仗。正所謂: 出業績的地方必須出幹部。幹部選拔必須導向衝鋒,導向打勝戰。

選拔一把手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此人必須有過類似成功經驗,比如,每當一個重大戰略機會來臨,一定要從有類似成功經驗的人選中去選拔,這個人打過勝戰,要分析他如何打的勝戰, 既問成敗,又問是非。 這個是非就是文化,做事的方式,符不符合公司價值觀,有無方法論。這種成功必須是帶領團隊付出艱苦卓絕的奮鬥獲得,而非靠天收。經營有時候存在運氣,“水漲船高”。比如,市場井噴的時候,能賣斷貨,是順勢而已。

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的時候,要打大戰,毛澤東一般就會優先考慮過林彪、粟裕等。因爲林彪、粟裕有過比較豐富打大戰的經驗。

企業中謹防在辦公室黑板上或PPT上“打勝仗的人”。也要切忌“新業務用新人”。這是一種賭博。我們在諮詢實踐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公司遇到一個新業務的機會,但內部沒有人選,公司不惜代價從外面招一個人才,其實對他並不瞭解多少,讓他做新業務。這種情況下成功的概率比較低。

對引進的人才,一定先要放在一個企業一個相對確定的崗位,去觀察他,去檢驗他,鍛造他,等到真正驗證他的長處,對組織文化也融合了,才真正委以重任。

“良將如潮”有方法

“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一把手或高級人才,必須有過基層經驗、一線經驗、市場經驗。用現在一句比較流行的話就是要接地氣,不能空談誤事,高高在上。一些優秀企業的做法值得借鑑。他們在制度設計上做出規定,沒有基層經驗、一線經驗的員工不與提拔。

同時 鍛鍊人才儘量從早、在低層上。 這是什麼意思呢?企業鍛鍊人才儘可能趁人比較年輕的時候鍛鍊他,人年輕的時候,他一般勇於嘗試,積極擁抱變革,大不了從頭再來,因爲年輕有時間啊!年紀大的人一般會趨於“保守”,因爲輸不起,擔心一生英明毀於一旦。在基層鍛鍊,如果出錯的話,對組織的“危害”比較小。

基層鍛鍊人才有一點也很重要。基層崗位儘量設計綜合一些,用德魯克的話來說,舉手不可及。很多優秀企業鼓勵基層員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突破崗位說明書,就是這個道理。在企業實踐中有一個“悖論”。很多企業基層一線崗位分工很細,工作設計很簡單,這樣的好處是對人的要求低,但不利於出人才,因爲沒有綜合能力。

現在一些優秀做法是基層或前臺儘量綜合一些,中臺可以分工細一些。這是豐田公司的成功經驗。豐田公司強調“造車先造人”。鼓勵基層多做一些。美國的企業往往把基層工作分的很細,強調你只做一個動作就夠了,別的你不用管。在人力開發上,日本企業要普遍優於美國企業,其祕密就在這個地方。

組織設計上大家比較熟悉一點就是事業部制有利於出人才,越是相對完整的事業部越容易鍛鍊人才和出一把手人才。中國的美的集團在這方面做的堪稱優秀,正如本文開頭所說的,美的集團是中國經理人的搖籃。

在移動互聯時代,我們 在組織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讓市場壓力盡可能直接傳遞。 現在互聯網企業普遍設計成大平臺小前端,讓壓力直接傳遞,讓市場來評價你的工作,這是非常鍛鍊人才的。

一把手人才大局觀的培養也很重要。這一點阿里的做法堪稱經典。據阿里張勇介紹,阿里在組織設計有一個技巧就是“師級建制,軍級待遇”。這是什麼意思呢?雖然你是一個師級編制,但給你軍長待遇,可以直接向司令彙報,這時候你雖然是師長但你會以軍長的格局來考慮問題,這就不一樣了。直接向董事長彙報的人才往往他的格局和視野得到較大的提高。這種方法要優於傳統培養大局觀的方法。傳統培養大局觀的做法,就是做老闆的祕書、助理或總裁辦主任等。

任務要求越具體,人選決策風險越小

我們發現一把手人選決策是高風險活動。在對崗位任務或場景認識上我們一定要花大精力。你對任務認識越清晰,人選決策的風險相對越小。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馬歇爾將軍給管理帶來寶貴經驗。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美軍基本沒有什麼將領。爲何在短短几年之內能做到良將如潮?

據德魯克研究,這與馬歇爾將軍提拔人員技巧有關。馬歇爾提拔軍隊幹部的時候,對等待幹部上任的崗位任務研究花的精力最多。比如,組建一個師,這個師2年~3年之內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是把新兵鍛鍊成合格戰士,還是重振戰鬥士氣,還是爲了打下一個戰役等,任務不一樣,對一把手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抓住主要任務的要求去匹配合適人才, 發揮人的長處。據說這就馬歇爾任命幹部成功率高的祕密。

在企業實踐中這一點也非常關鍵。組織的核心目標是什麼,業務處於什麼階段,則對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正如前文所說,業務處於0~1階段,可能需要企業家精神的人 (更多的時候,是發揮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善於發現機會,不顧手上資源,奮力拼搏) ,他能攻堅克難,能聚焦一點突破,能搞定事,並通過實踐不斷反饋迭代,確定大方向,同時善於組團隊。業務處於1~10階段,戰略擴張了,此時組織需要一把手帶領團隊,打磨業務模式,建立組織,找到槓桿,準備擴張複製,做大規模。業務處於10~N階段,關鍵是要打大戰了,此時組織需要一把手帶領團隊,如何組織更多人打更大戰,找到加速度,通過文化打造一支豺狼之師。

很多企業引進人才不成功。其實本質上老闆沒有想清楚讓他來做成什麼?你對他的最主要的要求是什麼?很多老闆比較模糊,缺乏沒有深入分析,只是一個空泛概念。比如,企業做大了,人數變多,老闆一般會想應該找一個大企業大平臺人來做管理,做規範,否則企業特亂,也做不大。

老闆的這種想法沒有問題。但老闆把想得簡單了。一般人認爲在大企業待過的人,見過“世面”,知道大企業是怎麼玩的?結果挖來一個大企業的人,但是不好用。 一方面是文化融合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崗位能力不匹配。 主要原因就是老闆沒有想清楚找這個主要做什麼,對他有什麼要求。比如,你是讓他建立體系、提升專業能力,還是帶隊伍,這三種任務對人的要求是不一樣。我們具體分析建體系這個任務。

如果你想找一個會建體系的人,那麼這個人才,一定經歷過從亂到治的過程,經歷企業人數從300人到1萬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是如何搭建體系的。而不是直接找大企業來的人,而不做具體分析。 因爲大企業待過的人大多數只會在現成體系上跑,他並不會建體系。建體系對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這也是處於發展中的企業引入諮詢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想通過諮詢公司幫助企業建立體系。

另外一點也很重要,這個人與現有團隊“氣質特點”是不是匹配互補。比如,這個團隊主要人員都是嚴謹、收斂型人才 (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 ,那團隊一定匹配一個“粗放一點,擴張型人才 (爲了目標去挑戰,善於想辦法,變被動爲主動,黑白分明一點,敢打敢衝) 來中和一下,對沖一下。團隊只有多樣性纔有活力,纔有張力,纔有創造性。這個就看老闆的駕馭能力了,老闆必須具備灰度領導力。

綜上所述, 一把手的培養和選拔是企業健康發展關鍵,也是企業基業長青的關鍵。 以上也是筆者一些不成熟的思路,僅供實務界人士參考。

文章來自微信公衆號: 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作者:陳明(華夏基石高級合夥人、副總裁,首席企業文化專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