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市民的說唱曲藝的內容豐富,經過歷代發展演變爲說書、小唱、說諢話、諸宮調等多種形式,並在北宋時期發展至頂峯。影戲作爲北宋時期民間戲曲的表現形式之一,大有融合、雜糅說書、小唱等其他藝術形式的趨勢,且這種內容形式和發展特點逐步成爲了北宋影戲的特色。

文藝發展經過歷史的沉澱到北宋成爲了集大成時期,不談上層士大夫之間的琴棋書畫高雅藝術,將視角放在崛起的龐大的市民階層之中,各種市井藝術活動應運而生,迅速發展成爲獨特燦爛的藝術景觀。種類繁多的表演藝術,精彩紛呈的民俗活動,這些藝術形式脫離了對宮廷貴族的依附,充滿朝氣自信地走向市井,走入市民生活。

北宋市民文藝活動頻繁且豐富。北宋市民藝術主要分爲表演藝術和民俗藝術兩方面,其中包含詼諧譏趣的說唱曲藝、歌舞並重的戲劇影戲、吉慶熱鬧的節日民俗和激烈愉快的體娛活動。

1 表演藝術

北宋時期市民藝術中的表演藝術多種多樣、極爲繁盛,主要表現在說唱曲藝和戲劇兩大門類當中。北宋市民的說唱曲藝的內容豐富,經過歷代發展演變爲說書、小唱、說諢話、諸宮調等多種形式,並在北宋時期發展至頂峯。後來這些藝術形成逐步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統,形成了戲曲、曲藝等多個派支,並極大推動了後世文學的發展。

北宋時期也是戲劇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段時間在民間湧現了大量的戲曲形式,如傀儡戲、影戲、雜戲等等,內容更是豐富多樣,表現形式極爲高超,深得當時百姓的喜愛,一時間戲劇成爲了當時民間主要的曲藝活動。

說書。說書是從曲藝表演中逐步剝離出來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最早出現於北宋時期,它的出現意味着說唱文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北宋時期的說書之人多在瓦子勾欄中繪聲繪色地表演,而內容取材既有民間故事、又有歷史趣事,其間亦不乏生趣活潑的小說,衆人因此皆拍手稱快,聽的不亦樂乎。北宋時期的瓦舍之間到處可見說書之人,鼎盛之時更是不論數九寒冬,酷暑炎夏,日夜不歇。

說書之人聲情並茂,時而憤慨、時而幽怨,這種宮調變化融入說評之中後引得百姓喜不勝收,瓦舍因此日日爆滿,好評之聲更是不絕於耳。諸宮調。這是一種較爲高級的藝術表演形式,既保留了原有的唱詞風格,又融入了許多新鮮元素,並將諸多唱詞串聯在一起,並根據宮調譜曲,隨後作詞,並將所述之事,所達之情融入其中,極大豐富了演唱的內容。

小唱。即歌者一邊拍板一邊演唱,有時身旁還會有吹簫、觱篥等伴奏,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與當下的歌曲創作十分相似,即先作詞,然後譜曲,最終實現詞曲相配。

宋朝時期柳永便是小唱的代表人物,他所譜之曲節奏舒緩,所作之詞淺顯易懂,適合歌唱和詠誦,後世又稱之爲新樂府,當時甚至有"凡是飲水處,即有柳永詞"之說,這從側面反映出小唱在當時民間文藝普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雅俗雖有別,但皆可小唱興之。小唱之興必論宋詞之達,當世時,瓦舍酒樓、妓館勾欄不無談頌小唱,李師師、孫三四等皆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小唱家。

2 民俗藝術

北宋時木偶戲迎來了快速發展期,多數藝人多集中在東京之地,故商人開始將大批木偶運至東京販賣,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木偶戲的火熱程度。木偶戲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細化,戲種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杖頭傀儡、懸系傀儡、藥發傀儡、水傀儡等等。

所謂杖頭傀儡,即分別用直棍、曲棍分別固定木偶的頭部和上肢,藝人一手操作頭部的直棍、一手操作雙側上肢,協調完成表演動作。水傀儡與傳統傀儡戲的不同之處在於舞臺,水傀儡的舞臺在船上,即在水景的襯托下凸顯演出的效果。

《東京夢華錄》卷七《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記載,北宋東京金明池開池時,池中有一小船,船上小綵樓裝點的分外熱鬧,船樓之下的三個門洞則正對水中,門開之後,木偶便開始繪聲繪色的表演,在其他船隻的映襯和樂曲的陪襯之下,頗具意蘊進而出現了木偶踢球、跳舞等表演形式,操縱者在幕後還會配合唱和、作樂等形式,這就是所謂的水傀儡。

影戲作爲北宋時期民間戲曲的表現形式之一,大有融合、雜糅說書、小唱等其他藝術形式的趨勢,且這種內容形式和發展特點逐步成爲了北宋影戲的特色。影戲在古代歷史典故的基礎上融入了許多創造性的元素旨在突出壯闊的戰爭場面。

當時東京之人甚愛影戲,有的百姓每每看到關羽被斬殺之時便會潸然淚下,爲之動容。影戲之影人初期多以素紙爲主,後多塗以彩色皮裝,忠貞之士相貌多莊正,奸佞小人相貌多醜陋,而所演內容多與史料所述近似,真假摻半,由此可見影戲多摻雜了影人的個人情感,或憤世嫉俗,或歌頌讚揚。

北宋中期的雜劇,在主要表現方式上仍保留唐代參軍戲的特色,一二人作滑稽表演者爲多,靈活方便,富有強烈的感人力量。東京的雜劇,有民間藝人,有官辦的坊,也有諸軍百戲中的雜劇演員。仁宗以後,教坊大使孟角球曾撰雜劇本子,而丁仙現尤爲著名的雜劇表演家,他們曾對雜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可以說,東京是宋代雜劇的發祥地,大概是不過分的。

一出完整的雜劇分五人即五種角色,即末泥、引戲、副淨、副末、裝孤,而以末泥爲長,互不相同。雜劇前後分成豔段和正雜劇,正雜劇亦謂之正本。另外,又把"雜扮"稱爲雜劇之散段,故也可將雜劇分成豔段、正本、雜扮三段。北宋的雜劇豐富多彩,有着較高的水平,成爲百戲曲藝中的一枝鮮花,對後世戲曲發展起來重大影響。

結語

從北宋市民藝術的特徵來看,其內容豐富多樣,內涵兼容幷蓄,並且這一時期文藝趨勢提倡的是雅俗共賞,對舊有的審美界限產生了一定的衝擊。這種微妙的轉變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是北宋市民在文藝方面返璞歸真的心理寫照,爲了突破審美文化的固有傳統,就到雅的另一面去找尋契機,實現雅俗共賞的新氣象,在審美趣味方面發生了質的變化。

北宋市民對生活的高度關注、體驗和感悟,充分體現了"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謳歌了"藝術爲人民服務"的主旋律。北宋市民藝術是中國文藝發展史上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它是一個承上啓下的關鍵,在後來文藝的發展中無處不彰顯它的巨大影響力。無論是從基本特徵上看,還是從它的審美標準上看,北宋市民藝術可以說開創了一個時代的先河,併爲當代文藝蓬勃發展的注入生機,也爲後世文藝的創作給予啓發,在探索實踐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