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有紅色箭頭的是兩個幼體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生活在波羅的海中的生物,大量繁殖只是爲了填飽肚子。

先看一張這種生物吞噬後代的證據,圖中是一種櫛水母,它隨波漂浮着,身體裏卻躺着2個幼體。

2020年,小朋友們享受了有史以來最長的寒假,任何有同樣經歷的父母,可能都會理解這種讓“孩子瞬間消失”的願望,然而櫛水母殘忍行爲的原因不僅僅是煩惱,是生存。

櫛水母不是水母,是入侵者。

櫛水母是一羣外形和水母很像的無脊椎動物,呈中心對稱的放射狀,身體透明,因此在白天幾乎是隱形的,只有在晚上自帶光芒,有着柔和的生物光。

櫛水母種類很多,已知的只有150種,這次新研究中的櫛水母生活在波羅的海,學名爲“Mnemiopsis leidyi”,也被稱爲“海胡桃”。

這是一種侵入性的物種,原產於靠近北美和南美的大西洋西部,在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相對寒冷的波羅的海水域。

由於波羅的海溫度相對比較低,因此這些入侵者面臨着比老家大西洋更長的食物匱乏期,然而經過一系列瞠目結舌的操作,它們還是成功地活下來,並繁衍開來。

它們成功要歸功於“先養殖後收割”的手段。

在夏末,生活在波羅的海中的櫛水母進入快速繁殖期,也是繁殖最繁盛的時期,雌雄同體的櫛水母,同時向水中釋放數百個卵子和精子細胞,使當地種羣數量增加數千倍。

幼體出生後,開始大喫特喫,微小的浮游動物是它們的最愛,它們不斷收集食物,貪婪地喫掉任何能找到的食物,喫到幾乎什麼都不剩。

於是,櫛水母父母們的收割也就開始了。

由於幼體大喫特喫,當地的物資數量銳減,慢慢地幼體會被餓死,數量也會隨之減少。

這樣大增大減的事件會對當地的食物鏈產生巨大的下游影響,導致其他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獵物大量死亡,當地魚類的數量也會大幅下降,無法再與這些入侵的生物相抗衡。

然而奇怪的是,即使幼體和它們的獵物死亡後,成年櫛水母仍然在隨後的饑荒中茁壯成長。

研究認爲,是因爲它們同類相食,也就是最後的收割。

爲了證明確實發生了同類相食,研究小組在2016年9月的實驗室進行了一項研究。

他們將成年櫛水母和幼體放在一起培育,在36小時內,成年櫛水母吞食了魚缸裏的幼體。

隨後的分析也表明,每個成年個體體內,幼體的碳含量佔4%,氮含量佔2.5%,明顯高於普通喫微小甲殼類動物的成年櫛水母。

爲什麼要喫掉自己的後代?

研究人員認爲,這是首次提供證據表明,成年的櫛水母會蠶食自己的幼體,而它們的目的也很簡單,爲了生存。

成年櫛水母生孩子並不是爲了傳宗接代,最主要的是爲它們收集和儲存能量和營養,尤其是在寒冷的水域,物資本身就比較匱乏,幼體也無法安全過冬,幼體註定是無法存活的,那麼就成爲了養活父母的工具。

換句話說,數量龐大的幼體是“行走的糧食”,父母會在艱難時期喫掉它們自保。

最後

同類相食,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

有的是在交配後喫掉自己的配偶,例如螳螂、蜘蛛和海蛞蝓;有的是在疾病或極端環境下,會喫掉自己的幼仔,例如倉鼠和滄源犬鼠。

而對於隨波逐流的櫛水母來說,同類相食是被逼無奈,也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

它們不僅能獲取繼續生長所需的養分,而且在寒冷的波羅的海水域,成爲了更具競爭力的掠食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