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讓他儘快離開,李冬寶忍着嫌棄和他聊天,兩人就人生一世不容易各自說了一段經典臺詞,尤其是張國立那一段,直擊社會險惡、人性複雜。《編輯部的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情景喜劇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本文作者:豆瓣 @閒人電影丨

首發公號:閒人電影丨

感謝作者爲豆瓣提供優質原創內容丨

老劇似乎都有一種魔力,從不因時間而褪色,反而歷久彌新。

它們就像一瓶老酒,放的越久香味越濃。

即使喝起來很上頭,但過後回味卻是無盡享受。

這部於 1992 播出的國產頂級情景喜劇便是如此——

編劇:王朔 / 馬未都 / 馮小剛

集數:25

單集片長:49

這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

劇中雲集了玩黑色幽默的塔尖人物,如王朔、馮小剛、馬未都等。

該劇被提上日程源於《渴望》的大火,閒置的攝影棚需要利用起來,最終鄭曉龍決定拍攝《編輯部的故事》。

一來是希望創新,系列喜劇的模式在中國還沒有。

二來是希望"說一些想說的話",不再一板一眼的裝模做樣。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鄭曉龍把王朔、馮小剛等人叫到友誼賓館的一間客房內,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聊人物,很快,劇本就出來了。

可在正式上映前,卻遭遇了險些被禁播的風險。

馮小剛曾在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回憶道:

"在正式上映之前的記者專家看片會後,有些觀看者十分不快,有些居然認爲這是藝術中心精心炮製的一部毒草,直至得到領導肯定才煙消雲散。"

《編輯部的故事》主要講述在《人間指南》雜誌編輯部裏發生的故事。

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血有肉,角色鮮明:

幽默前衛又嘴碎,知心大姐李冬寶;伶牙俐齒有腔調,自視清高的戈玲;摳門窩囊不惹事,同情氾濫劉書友。

馬列主義口頭掛,庸俗老派牛大姐;唯利是圖日夜忙,見風使舵餘德利;忠厚老實靠得住,遇事不慌陳主編。

他們操着實實在在的心,說着熱熱鬧鬧的事,道盡世間苦辣,訴盡人生喜劇,有意人間指南,無奈人各東西。

28 年前的這羣年輕人(相較於現在,雖然他們大部分人在當時已是中年),在這部劇裏都獻出了精湛的演技。

如年輕時就已經謝頂到腦後,長得此顏差矣的葛優;頂着一頭濃密秀髮,俊朗秀美的張國立。

以及胖乎乎的很可愛,在電影中老被人"欺負"的傅彪,和滿臉皺紋從未變,雷公嘴裏生蓮花的馮小剛。

一般演員生氣怎麼演,大多數是吹鬍子瞪眼,手腳並用的大吼大叫。

可在《編輯部的故事》裏,傅彪爲這些不懂表演基本功的演員們,以身作則地上了生動的一課。

作爲上當受騙的消費者,傅彪到《人間指南》雜誌訴苦抱怨,想要從這裏找到一絲慰藉。

正在他生氣時,碰到了硬要爲劣質冰箱登廣告的廣告主,氣不過的傅彪便去與他爭論。

他的生氣和憤怒是這樣表現的,眉頭一皺,目露兇光,手指不時指地,言語之間暗含諷刺,但嘴角卻帶着微笑。

短短几分鐘的時間,流暢的展示了演員的聲臺形表,同時也能讓觀衆理解角色的性格,感受人物的情緒。

張國立則是向所有演員展示了男生"娘"應該怎麼演。

在《編輯部的故事》裏張國立客串了兩集,飾演妖里妖氣的青年趙永剛。

雖然出場時間不多,但憑藉柔美、可愛的演繹,成了讓人雞皮疙瘩掉一地的可人兒,那股子膈應人的勁兒後勁十足。

由於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趙永剛被親媽攆到報社來徵婚,以解決單身問題,卻陰差陽錯的相中了一身書卷氣的李冬寶。

信奉既然愛就深愛的趙永剛也不管別人願不願意,趕忙認李冬寶爲大哥,生拉硬拽的請人到家裏喫了頓餃子。

這是兩人的第一次邂逅。

在第二次趙永剛故事路過來看他冬寶哥的時候,張國立給出了神演技。

不拿自己當外人的趙永剛,笑眯眯的坐在了李冬寶旁邊,便開始散發自己的魅力:

只見他含情脈脈的看着正在假裝讀書的李冬寶,不翹蘭花指,不濃妝豔抹,也不靠花裏胡哨的衣服,甚至留着一小撮鬍子,但魔人的小妖精的氣質已然被拿捏得死死的。

可謂是一顰一笑百媚生,報社粉黛無顏色。

除此之外,《編輯部的故事》裏的那些關於人生道理和社會百態的言論,就算是現在都不過時,反而振聾發聵。

故事裏的他們,是社會中最活躍,最善於思考的一羣人,彼此之間通過角色對話道出中國社會的難言之隱。

關於活着。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與李冬寶分開不久,受不了思念成疾的趙永剛專程跑到編輯部來看李冬寶。

爲了讓他儘快離開,李冬寶忍着嫌棄和他聊天,兩人就人生一世不容易各自說了一段經典臺詞,尤其是張國立那一段,直擊社會險惡、人性複雜。

他說:"這都是明槍,還有暗箭呢,勢利眼、冷眼子,閒言碎語、指桑罵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讓人瞧不起。

忠厚人家說你傻,精明人家說你奸,冷淡了大夥說你傲,熱情了羣衆說你浪,走在前頭挨悶棍,走到後頭全沒份兒,這也叫活着。"

關於媒體導向。

在人人皆爲媒體的時代,輿論導向極其重要,可如今爲了熱度和流量,很多媒體都失去了該有的氣節。

遇事時要麼充當旁觀者,一聲不吭;要麼作爲引導者,以訛傳訛,一味的隔岸觀火,把火光當煙花,視若過節。

這個道理,《編輯部的故事》在 28 年前就透過餘德利(侯耀華飾演)之口說了出來。

他說:"甭管國家發生什麼事,是好是壞,回家看電視。只要電視臺素質高,不出現新聞導向的毛病,我就失不了足,站不錯隊。"

關於學習。

每個人在讀書時都會找一些範例來學,以便日後能夠藉此形成自己的風格。

可在劉書友眼裏,學習是好事,但有三個人不能學,哪三個人不能學,他的臺詞裏閃現着通透。

"第一不能學老舍,他那個北京話呀,說到家了,你就是寫得再好,人家也只能以爲是老舍又寫東西了。

第二不能學沈從文,你學的太好了啊,人家只能當作僞作,收錄到《沈從文全集》裏去。第三不能學魯迅,爲什麼不能學,那我就不用說了。"

現實確實如此,老舍的文筆只能做參考,沈從文的文章從不讓模仿,而魯迅呢,他的作品早已被教科書下架。

《編輯部的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情景喜劇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那時候雖然拍攝條件有限,甚至差點慘遭禁播,但仍然有這樣一羣人在爲之竭力付出,讓它得以與萬千觀衆見面。

回看現在,雖然拍攝設備和技術更先進,但卻再難拍出這樣的作品。

我們懷念這樣的老劇,其實也是在懷念那個一去不在復返的電視時代。

"玩火"玩到世界頂級,這個中國男人連奧斯卡都服氣

這部敏感的國產新片,揭露了一個月賺千萬行業的誕生

豆瓣 9.4,苦等 2 年,頂級下飯神片回來了!

好劇等你一起「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