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非常羨慕考古專家,認爲他們學識淵博,見多識廣,對文物如數家珍。其實,他們和普通人一樣,都是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成長。尤其是在對文物的識別和鑑定上,也需要經歷從不懂到精通的階段。中國擁有這麼悠長的歷史,這麼遼闊的疆域,許多文物的出現,往往會打破所有人的認知。今天要說的文物故事,就曾經嚇了那些專家一大跳。
那是在1965年,山西新絳柳泉墓地的一座大墓被髮掘。在此之前,中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對春秋時期晉國的都城所在爭議不休。晉國是周成王的弟弟分封之地,起初是在曲沃,後來幾經遷徙,最後的都城是新田。然而,新田到底是在哪裏?一直撲朔迷離,曾經兵馬轟鳴,劍戈生輝的晉國,彷彿失去了它最後的聲影。
也就是在山西省文化廳廳長崔鬥辰的不懈努力下,他在1952年發現了侯馬晉國遺址,並在1957年被確定爲晉國最後的都城新田。新絳柳泉墓地就是位於此處,也是當時晉國大貴族的葬身之所。大規模的發掘是在七十年代之後,而1965年則在搶救性發掘一座大墓。
偏偏在這個不知名的貴族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令人驚訝的青銅鼎。按理來說,因爲青銅鼎的特殊意義,文物價值相當高。但是,青銅鼎是當時貴族都可以擁有的,只是規定數量不同,所以保存至今並不少。只有那種重量特別大、製作特別精、自帶名人光環、銘文記載重大事件的青銅鼎,纔會給人特別的震撼力。
新絳柳泉墓地中出土的這件青銅鼎並不算大,它的通高只有24釐米,口徑只有26.3釐米,重量也很輕。然而,它的造型,卻着實讓現場發掘的專家們大喫一驚,甚至面面相覷。
能讓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專家震驚的文物,當然不是普通貨色。它的形狀與普通的三足圓鼎沒有多大區別,但是,它的鼎壁上卻是有無數的羣蛇圖案。再仔細看看,這些圖案並不是雕刻上去的,而是鏤空的。
青銅鼎最開始是作爲炊具出現的,後來成爲了禮器,但是也有烹飪的功能,鏤空的鼎壁怎麼能煮食物呢?原來,它的鼎腹分爲內外兩層,裏面和普通的鼎是一樣的,只是外面是鏤空的羣蛇圖案。遠遠看上去,就像一個籃子裝着青銅鼎,近處一看,羣蛇栩栩如生,競相爭鬥,姿態萬千。
要知道,這樣的鏤空青銅鼎,以前的古書中確實記載過。民國時琉璃廠也出現過,但後來被認爲是仿製品。如今突然出現了一個真實存在,如假包換的鏤空青銅鼎,怎麼能不讓人感到驚訝。不光在當時,就是現在,這件被命名爲春秋蟠蛇紋鏤空鼎依然是山西博物院中造型最特殊的青銅鼎。它的出展,總是驚豔世界。
在近3000年前的春秋時期,鏤空鼎是如何製作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先民們創造的失蠟法。
這種技藝是先用燃點較低的蜂蠟做成模型,然後在它的表面覆蓋不易燃燒的耐火材料。隨後高溫加熱,讓蜂蠟融化,變成液態流失。這樣耐火材料就成爲了中空的模型,最後放入液態的青銅,等到凝固後,撬開外殼,取出青銅器。
這樣的方法,就可以製作繁雜的青銅器,比如著名的雲紋銅禁、曾侯乙墓青銅盤尊等等都是由此誕生的。春秋蟠蛇紋鏤空鼎也是失蠟法的傑作,是先民偉大智慧的結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