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在古代形容女子美麗的容貌常常會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八個字,其實,這裏的四種事物分別對應的就是中國的四個大美人:貂蟬、西施、楊玉環、王昭君,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其中的美女之一——西施。

  西施的美貌被形容爲“沉魚”,據說,西施原是浣紗女,溪邊有小魚游上來,見到了她的美貌居然忘記了游泳,就沉了下去。或許,這個故事誇張的成分有點多,但是,民間傳聞中的西施確實是個難得的大美人。

  

  “辭藻欲表先無語,丹青未著已失神。

  水偷月貌錦鱗醉,風襲蛾眉天下顰。

  鶯聲壓卻三軍鼓,蜂腰舞動霸業根。

  一場大夢煙波裏,淚灑珍珠照來人!”

  

  ——《四大美人吟·西施·荷花》

  西施原名夷光,東周時期的越國人。吳越之間的大戰結束,越王勾踐成了失敗者被吳王百般折辱,越王將仇恨深深埋在心裏,得以回國後就想方設法的要打敗吳王。這個時候,范蠡給他帶來了一個女人——西施,作爲一介民女的西施也在此時開始了她的間諜生涯。

  西施除了美貌其實並沒有其他迷惑男人的本事,這時候,越王就對她加以訓練,教他歌舞藝術。她也很有天分,很快就可以翩翩起舞,最擅長的就是“木屐舞”。肩負着敗壞吳王的基業的使命,西施被送給了吳王。果然,吳王被她的風情和美貌折服,對她很是寵愛。

  或許,這段日子也是西施最享受的時光,她憑藉這吳王的寵愛挑撥他和大臣們的關係,也讓吳王整日無心正事,曾經意氣風發的吳王就這樣墮落了,吳國也岌岌可危。越王的目的達成,趁着這個機會帶領軍隊一舉擊敗了吳國,洗清了之前的恥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可以說,西施在這場美人計中居功至偉,或許,沒有這次功勞,關於她的傳聞會像妲己一般一邊倒,成爲誤國秧民的罪人。吳國滅亡,西施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可是,史書中對於她的記載並不多,尤其是正史中,根本不曾記載她後來的境遇。

  歷史史料中,關於西施的結局,大概有這麼幾種說法:

  歸隱江湖,安樂終老——唐朝的時候有本書中曾經引用了《越絕書》中的一段話,說吳國滅亡之後,西施就和范蠡一起歸隱江湖,四海爲家了。但是今天的《越絕書》中卻只記載了西施被送到吳國的事情,關於她的結局卻並沒有提及,或許這本書傳到現在已經遺失了一部分。

  但是無論如何,西施作爲一個爲了國家的興亡作出這樣大貢獻的人,如果最終和情郎一起歸隱而居未嘗不是一種好事,也是人們願意看到的美好結局。在宋代,也有史書中記載西施跟范蠡一起離開了,但是並不是相愛的人最終得以相守,而是因爲范蠡生怕西施迷惑了越王,纔將她帶走了。

  正史中關於范蠡退隱的事情多有記載,當吳國被滅後,范蠡成了越國最大的功臣,一時間風光無兩,但是不久他就發現勾踐此人薄情寡性,十分自私,就此辭官歸隱。但是對於西施,卻隻字未提。所以西施和范蠡歸隱一說雖然浪漫,卻並不真實。

  沉水而死——這種說法來自於《墨子》,此書寫成於戰國,正好和西施所處的年代很是相近,相對於上一個記載,這裏的記載要可靠的多。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墨子》記載:吳起之所以會被車裂,是因爲他的功勞太大了,而西施之所以會被淹死,是因爲她太美麗了。也就是說,西施死於沉水,因爲她長的太美,任誰都會被迷惑,所以死是她的必然歸宿。

  至於到底是誰將她溺死,也有史書記載,西施是被勾踐的夫人淹死的。

  當初,吳國被越國滅亡後,勾踐將她帶回了越國。越王夫人覺得西施是亡國之物,不能留,於是,就讓人把西施淹死了。勾踐夫人這個兇手其實說服力還是很強的,因爲西施的美貌定然會成爲她以後的威脅,殺了西施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到了明朝,有人認爲她是被吳國百姓沉入了江中,因爲他們覺得是國家毀在了西施手裏。《東坡異物志》中記載,西施死後化成了一種美人魚,肉質鮮美可口,女人喫了可美化體態,嫵媚橫生。

  失足落水——這個說法在民間的傳說並不多,主要見於宋之問的《浣紗》這首詩中,或許是世人憐惜西施一生悲慘,就覺得她在吳國滅亡後回到了家鄉,在一次浣紗的時候不慎失足落水溺死。浙江沿海一帶一道名菜“西施舌”,據說就是紀念西施落水的,所謂美女加美食。

  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爲是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參考資料:

  『《四大美人吟·西施·荷花》、《越絕書》、《墨子》、《莊子·齊物論》、《浣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