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3年,匈奴烏維單于死了,其子烏師廬即位,號稱“兒單于”,他生性喜好殺戮,搞得民不聊生,大家都很有意見。

匈奴左大都尉暗中派人與漢朝聯繫,說:“我打算殺掉兒單于,向漢朝投降。如果漢朝發兵來接應,我就立即採取行動。”

於是漢武帝派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在塞外修築受降城,並駐紮了不少軍隊,以便接應前來投降的匈奴左大都尉。

後來,漢武帝覺得受降城離匈奴還是太遠,就派趙破奴率領兩萬多騎兵從朔方郡出塞,向西北方又推進兩千多里。

趙破奴與匈奴左大都尉約定好日期,準備屆時到浚稽山接應想要謀刺單于、投降漢朝的左大都尉。

結果呢,左大都尉因計劃不周,被兒單于察覺。烏師廬派人誅殺左大都尉,併發左翼軍進攻前來接應的漢軍。

趙破奴率領漢軍一邊撤退一邊作戰,雖然捕殺了幾千匈奴,但在距離受降城不到四百里的地方,被匈奴八萬騎兵包圍。

夜間,趙破奴親自出營爲部隊尋找水源,不料與匈奴偵察兵遭遇,一通亂打,趙破奴被俘,漢軍失去了主帥。

匈奴趁機發起攻擊,衆將士害怕回去後因喪失主帥而被殺,所以大家都是被動防禦,沒有人積極突圍,結果全軍覆沒。

兒單于聞報大喜,乘勝率軍入侵漢朝邊境,大肆擄掠了一番。這次滿懷希望的策反行動爲什麼會失敗呢?

大鵬認爲直接原因就是趙破奴外出尋找水源被俘,導致漢軍羣龍無首,結果被匈奴的優勢兵力一擊而破。

你說你身爲大將軍,不好好帶兵突圍,沒事去找什麼水源啊,手下那麼多人都是喫乾飯的,都不會找水源嗎?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趙破奴是以找水源爲名,出去察看地形,尋找突圍的機會,結果撞到了槍口上。

其實這也不是最主要的,即使趙破奴不被抓,在8萬匈奴兵的包圍下,這2萬漢軍也很難全身而退。

所以這次失敗的關鍵就是漢武帝輕信了匈奴左大都尉的話,以爲可以輕輕鬆鬆在匈奴內部搞一次政變。

結果呢,不知道是左大都尉故意誘騙漢武帝,還是單于明明知道左大都尉要叛變,故意放長線釣大魚,做局讓漢武帝往裏鑽。

總之,這次干涉匈奴內政喫了大虧,白白犧牲了兩萬漢軍,加上李廣利遠征大宛,損兵折將,一時間朝野震動,大臣們議論紛紛。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