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一条神奇的地理分界线,往南雨水逐渐丰富,优渥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而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茫茫戈壁、草原磨炼出了剽悍的游牧文明。

  千百年来两个文明有交流、有融合,但更多的却是刀兵相见。从周朝起,中原政权就一直饱受游牧民族的侵扰,尤其是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为了夺权竟联合蛮族打得国家四分五裂。

  战国时期燕、赵、秦处于抗击匈奴的第一线,很早就沿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筑长城。秦始皇又主动攻占了河套地区,并将各段长城予以修补,最终修筑起一道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万里长城。

  匈奴被迫向北迁徙,但恶劣的环境却让他们走向强大,不断越过长城抢掠新生的汉朝。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以快打快,虽然重挫匈奴骑兵,但始终无法解决北方边患。

  汉军轻骑兵奔袭至匈奴王庭时,敌军早已逃跑。如果继续追,则正中匈奴下怀,到了草原深处很有可能被包围歼灭;如果就地驻扎,那很快将会面临粮草无以为继的困境。

  农耕区训练一个职业骑兵代价是十分昂贵的,皇帝更倾向于雇佣汉化的胡人。可是一旦国力衰败或是财政困难,异族军事集团会立刻拥兵自重。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时期,国家无力,更不敢归化外族军事集团,只能寄希望于依靠先进的军事和工程技术帮助步兵对抗骑兵。

  世人眼中“羸弱”的宋朝实际上是中国兵器史上的一个巅峰时刻。宋军的床子弩、神臂弓、麻扎刀和瘊子甲都是冷兵器时代的神兵利器,更难能可贵的是宋军还将火器大规模应用于实战。

  不过由于蒙古军队从中亚征调了许多穆斯林能工巧匠,纵使南宋名将辈出,装备先进也无法完全克制蒙古骑兵的优势。

  在平原野战中,步兵真正能够战胜骑兵还要等到明成祖朱棣的“神机营”登场。元朝虽然在宋朝突火枪的基础上,造出了严格意义上的火枪,即金属管型火器,但操作十分繁琐,以致于明军在洪武朝时虽大量装备火枪,但并未想过将其从步兵中独立出来。

  永乐年代是中国火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明军平定交趾时,获得了更先进的制枪工艺。直筒的枪膛被改为前细后粗,还增加了火门盖,如此一来,不仅威力更强,填装弹药也更轻松。

  朱棣十分看重从交趾得来的神机炮,专门在京军中成立神机营。第一次亲征漠北时,“上麾安远侯柳升等发神机铳炮,毙贼数百人”。

  得益于神机营在战场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朱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保持不败战绩的皇帝。英国公张辅随即建议在“山西大同、天城、阳和、朔州等卫地临边徼,宜给神机铳炮为守备。”

  嘉靖和万历年间,佛郎机和红夷大炮传入中国后,以骁勇善战著称的蒙古骑兵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反而很多时候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紧张。

  火器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抵消了游牧民族职业骑兵的优势,因此很多学者将清朝时爆发的“清准之战”称之为游牧帝国最后的挣扎。此战过后,清王朝进入了长期的和平时期,火器的发展随即出现停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