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史故事丨道光問某大臣有何長處 曹振庸說了一條 爲何道光立時大怒?

《清史故事》114

在古時候封建王朝,死後能得“文正”諡號,是絕大多數文臣夢寐以求的榮耀。有清一朝,共有8位文臣得諡文正,其中2名理學耆宿,4位帝師,1位爲大清力挽狂瀾的大功臣曾國藩,還有1個,則是道光朝的大臣曹振鏞。

之前我們說過,無論是就能力還是就品德而言,在這8人裏面,數曹振鏞最配不上這個諡號。

先說能力,道光和曹振鏞這一君一臣,有些物以類聚,都是表面看上去挺勤奮,但理政能力偏弱的人。比如道光苦惱奏摺太多批不完,曹振鏞就建議他在奏摺上挑小毛病懲罰官員,搞得沒人敢輕易上奏言事。

曹振鏞因爲自己能力不足,也不允許旁人冒尖,對於自己的晚生後輩,都是教導他們多磕頭,少說話,庸庸碌碌地混日子。只要不出大的差錯,他就當作大功一件了。

說完能力,再說品德。按說曹振鏞位極人臣,以大學生身份領軍機,相當於宰相的職權,爬到了這個高度,應該有名臣風範,團結同僚,培養後進,爲大清忠心盡力纔對。然而實際上,曹振鏞別的不會,在排擠同僚和打壓後輩上面,卻是特別有一套。

別的不說,曹振鏞最早受信於道光皇帝,就是從一次打小報告開始的。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去世,當時曹振鏞任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工部,但未入軍機。當時軍機處班次在前的,是另外兩位內閣大學士,託津和戴均元。

當時嘉慶駕崩得很突然,沒來得及安排後事,所以死後的遺詔,是由軍機處所擬。嘉慶死於七月,軍機處擬的遺詔頒發下去後,一直也沒引起什麼糾紛。但兩個月後,曹振鏞突然向道光舉報,說這份遺詔大有問題。

原來,在嘉慶的遺詔中,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寫錯了。按照《清實錄》的說法,乾隆是出生在雍親王府,而遺詔裏卻說乾隆降生在避暑山莊。

這個問題,本來是個細枝末葉的小事,之前嘉慶在位時,就沒有對這件事特別重視。但曹振鏞一打這個小報告,道光還特別重視,把託津和戴均元兩人痛罵了一頓,革去了兩人軍機大臣的職務。

軍機處有了空缺,曹振鏞剛好頂上,一下子成爲了朝廷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大臣。

竊居高位後,每當有人威脅到他的地位,或者是他不喜歡的人,曹振鏞便出手排擠,且排擠的手段還很高明。與曹振鏞同朝爲官的蔣攸銛就曾評價他說:“曹之智巧,含意不申,而出自上旨,當面排擠,真可畏也。”

曹振鏞的手段如何高明呢?舉個例子。比如也在道光朝擔任高官的阮元,不爲曹振鏞所喜。當時阮元正在西南當雲貴總督,有一天,道光突然問曹振鏞,說阮元很年輕就當上了督撫,現在已經幹了快30年了,他爲什麼升官這麼快呢?

對於這個問題,曹振鏞並沒有直接背後講阮元的壞話,而是回答道光皇帝說,阮元之所以升官這麼快,是因爲他學問很好。

道光聽到這樣的回答,自然感到疑惑,繼續問道,你如何知道他學問很好呢?

曹振鏞見道光上鉤,便繼續回答說,他現在擔任雲貴總督,還天天寫書練字,談經論文呢。

道光聽後,臉色一沉,心中大爲不悅,不久後就撤去阮元總督的職務,內調到京師。曹振鏞知道道光最反感地方長官不務正業,所以故意誇大阮元的文學愛好,表面上是在讚揚,實際上卻是背後捅刀子。而道光卻懵然不知,以爲這些都是自己做出的英明決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