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发生在邓艾、钟会伐蜀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邓艾和钟会。原文如下:

却说邓艾出辕门上马,回顾从者曰:“钟会待吾若何?”从者曰:“观其辞色,甚不以将军之言为然,但以口强应而已。”艾笑曰:“彼料我不能取成都,我偏欲取之!”回到本寨,师纂、邓忠一班将士接问曰:“今日与钟镇西有何高论?”艾曰:“吾以实心告彼,彼以庸才视我。彼今得汉中,以为莫大之功;若非吾屯沓中绊住姜维,彼安能成功耶!吾今若取了成都,胜取汉中矣!”当夜下令,尽拔寨望阴平小路进兵,离剑阁七百里下寨,有人报钟会说:“邓艾要去取成都了。”会笑艾不智。

却说邓艾一面修密书遣使驰报司马昭,一面聚诸将于帐下问曰:“吾今乘虚去取成都,与汝等立功名于不朽,汝等肯从乎?”诸将应曰:“愿遵军令,万死不辞!”艾乃先令子邓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钟会在剑阁遭遇姜维的顽强抵抗,战事陷入胶着。为了推卸责任,他将邓艾手下将领诸葛绪逮捕治罪。邓艾闻讯后非常生气,亲自赶往钟会军营,并向钟会提出了从阴平小道进军的计划。钟会表面上表示赞同,但背地里却认为邓艾此举难以从成功。邓艾对钟会的真实想法一清二楚,回到军中后立即下令全军向阴平小道进发。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在大军出发前诸将领在邓艾面前的表态,叫做“万死不辞”, 意为死一万次也不推辞,形容愿意拼死效劳。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在伐蜀占据陷入僵持之际,邓艾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从阴平小道出击,直取汉中地区,这一点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不过,邓艾是否在事前与钟会进行过商量和沟通呢?小说中说事前是有过沟通的。然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却不是这么回事。

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这个记载当中的“上言”,指的是向当时曹魏帝国的实际控制者司马昭进言,也就是上书,与钟会毫无关系。

为什么邓艾不用与钟会商量和沟通呢?其实不少人在这方面有个很大的误区,以为钟会是伐蜀之战的统帅,邓艾听命与钟会。而实际上在司马昭下令兵分三路伐蜀时,有个特别安排。三路大军并无前线统帅,分别由钟会、邓艾和诸葛绪指挥,三人并非隶属关系,而是平行关系,都直属司马昭指挥。

参考书籍:《三国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