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爲中央紅軍在轉移時攜帶了大量的輜重,行軍速度太慢,最終被國軍追擊的部隊在湘桂邊境的湘江之畔追上,加上桂軍的堵截,中央軍與桂軍相互配合,前後夾擊,而中央紅軍因爲要掩護中央機關攜帶的大量物資一起渡江,費時費力,導致紅軍在作戰中大量損失,全軍從八九萬人急劇減少到了三萬多人。在貴州建立根據地的計劃也沒有機會實現,最終在遵義會議上確立了主席的正確路線,擺脫了之前在李德的錯誤領導下不斷犯錯誤的路線,行動更加機動靈活,通過四渡赤水徹底將國軍追擊部隊甩在了身後,北上渡過金沙江,翻越夾金山,實現了與四方面軍的會師。

要說戰爭史上的奇蹟,就必須要提到長征了。
首先是要界定戰爭的勝利以什麼爲標準。一般來講,如果是在劣勢狀態下作戰,被敵人包圍,但卻能打破敵人的包圍,突圍而出,繼續生存下去,這就可以算是勝利了。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會師,這就是毫無疑問的勝利了。
在長征之前,國軍調集五十萬人以上的部隊圍攻中央蘇區,而且是穩紮穩打,以堡壘戰逐步推進,意圖並不是把中央紅軍趕走,而是要就地消滅。在中央紅軍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略之下,中央紅軍進行了艱苦的陣地戰,卻始終未能擊退國軍的圍剿,最終不得不在與廣東軍閥陳濟棠達成協議之後,借道向湘西轉移。
因爲中央紅軍在轉移時攜帶了大量的輜重,行軍速度太慢,最終被國軍追擊的部隊在湘桂邊境的湘江之畔追上,加上桂軍的堵截,中央軍與桂軍相互配合,前後夾擊,而中央紅軍因爲要掩護中央機關攜帶的大量物資一起渡江,費時費力,導致紅軍在作戰中大量損失,全軍從八九萬人急劇減少到了三萬多人。

從湘桂邊境北上進入湘西與二六軍團會師的意圖被國軍識破後,隨即在道路上設伏,企圖將紅軍包圍而殲滅之。經過通道會議的鬥爭,主席終於說服中央三人團,放棄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轉而西進貴州,跳出了國軍的包圍圈,甩開了中央軍,兵臨貴陽逼昆明,完全打亂了國軍的計劃。
在貴州建立根據地的計劃也沒有機會實現,最終在遵義會議上確立了主席的正確路線,擺脫了之前在李德的錯誤領導下不斷犯錯誤的路線,行動更加機動靈活,通過四渡赤水徹底將國軍追擊部隊甩在了身後,北上渡過金沙江,翻越夾金山,實現了與四方面軍的會師。以成功渡過金沙江爲標誌,意味着國軍的追擊和圍剿完全被打破了。
這之後,中央紅軍在與四方面軍會師後,原定要通過草地,進入陝甘寧地區。但四方面軍中途改變計劃,轉而南下四川,而中央紅軍則繼續北上,到達陝北,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在這裏擊敗了東北軍的圍剿,建立了根據地,在離開中央蘇區一年之後,終於重新建立了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中國革命也在這裏進入了新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從通道會議到黎平會議,再到遵義會議的一系列會議,改變了中央路線,在軍事上也改變了李德以堡壘對堡壘的死打硬拼打法,重新確立了紅軍以運動戰爲主的機動靈活的戰法。在政治路線上,也打出了抗日的旗號,放棄了之前的蘇維埃政策,擴大了自己的社會基礎,爲之後在西安事變後確立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奠定了基礎。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宣傳隊,行程長達二萬五千裏的長征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壯舉,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紅軍所到之處,發動羣衆,宣傳黨的政策,甚至還要在臨時駐紮的地方位羣衆修廁所,建建議的操場。隊紅軍路過的那些偏僻的地區,這些都是聞所未聞的,兒這些都是現代化的種子。
爲了勝利,紅軍付出了艱苦卓絕的犧牲,出發之前中央紅軍總計約八萬餘人,而勝利到達陝北的只有七千多人,倖存者不到十分之一。此外,爲了長征的勝利,四方面軍和二方面軍,以及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一萬五人,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沒有他們的策應和掩護,長征也會更加困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