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到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這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推翻了統治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爲罕見的,也正是由於時間太過短促,革命黨尚未建立其自己的一個核心領導班子。因此,他們需要藉助一些有名望的人來壯大聲威和裝飾門面。
武昌起義後,湖北的革命黨將黎元洪捧上了都督的位置,後來黎元洪有幸當上了一人民國大總統。同樣,湖南的革命黨也抬着轎子擡回來一個都督——譚延闓。說起譚延闓,還真是個人物。
譚延闓,湖南茶陵人,父親譚鍾麟,曾任閩浙總督和兩廣總督。譚延闓於光緒三十年參加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並在鄉試中高中會元。本來他是被點爲狀元的,但慈禧太后認爲他與譚嗣同有着不清不楚的關聯,就改點了劉春霖爲狀元,將譚延闓改爲二甲進士。
武昌起義後,譚延闓被革命黨擁護爲湖南都督,可是到了二次革命後,譚延闓因爲站隊出錯,反對袁世凱宣佈湖南獨立。等到二次革命被鎮壓後,袁世凱將親信湯薌銘派往湖南任都督,而譚延闓則被迫“入京待罪”,被判處四年有期徒刑。雖然經過黎元洪等人的求情獲特赦,但都督的大權就這樣失去了。
失意的譚延闓離開北京後來到了青島,他密切關注各地的形勢變化,時刻準備東山再起。終於,袁世凱稱帝的鬧劇給譚延闓帶來了機會,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袁世凱宣佈取消帝制,並在千夫所指中絕望而死。新繼任的大總統黎元洪任命譚延闓爲湖南都督,開始了第二次督湘。
有了第一次沒有軍權的經驗教訓,譚延闓再次督湘後正準備積極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隊,而是這個時候他的後臺黎元洪自身難保,在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中敗下陣來。不久,段祺瑞任命自己的內弟、也是湖南人的傅良佐爲湖南都督,結果譚延闓都督的寶座尚未坐熱,就匆匆下臺了,第二次督湘宣告結束。
不久,段祺瑞宣佈廢除《臨時約法》,企圖控制湖南,打通南北交通線,而此時的南方,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誓師北伐,湖南是必經之戰略要地。南北兩大勢力在湖南展開了爭奪戰。結果,護法軍失敗,屬於直系的張敬堯就任湖南督軍。
作爲皖系首領的段祺瑞不願直系的張敬堯掌控湖南,故而支持譚延闓復出。如此一來,譚延闓第三次督湘。後來陳炯明在廣州叛變,譚延闓帶兵救駕並解除了廣州之圍,取得了孫中山的信任,而且確立了他在國民黨中的地位。
從此後,譚延闓有的質的變化,他從此追隨孫中山,政治上再未發生過動搖。同時,譚延闓終於獨自掌握了一支軍隊,有了自己的槍桿子。他的軍隊被編爲第二軍,無論東征還是北伐,第二軍都是主力之一。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逐步掌握了國民黨的軍政大權,譚延闓看到他的獨裁、專權,深感自己的勢力根本不是蔣介石的對手,故而採用“混”的辦法應對,以求自保。
在政治上,譚延闓恪守“三不主義”,即一不負責,任何大事都有蔣介石做主;二從不建言,不發表任何意見;三不得罪人,凡事迴避,從不正面面對。就是靠着這個“混”字,譚延闓保住了後半輩子的榮華富貴。
當時,胡漢民、汪精衛的資歷都比譚延闓老,但由於他們不善“混”,處處與蔣介石作對,結果不是被排擠,就是性命不保。而唯獨譚延闓不僅毫髮未損,而且官也越做越大,由行政院長到國民政府主席,可以說是“混”到了官場的頂峯。他甘願做一枚橡皮圖章,被人稱爲“伴食宰相”。
譚延闓在混官的同時,也混喫。南京的各大飯店都讓他喫了個遍,尤其是魚翅,幾乎每餐必食,是有名的“魚翅司令”。他不僅對喫喝特別精通,而且自制食譜,獨創了以他的字(譚延闓字組庵)命名的“組庵魚翅”、“組庵肉”、“組庵豆腐”等廣爲流傳的“譚家菜”。
由於譚延闓總是混官、混喫,因而得了個“混世魔王”和“水晶球”的諢號。1930年9月22日,譚延闓再也混不下去了,死於腦溢血,年僅51歲。他死後,上海一家報刊刊登了一副絕聯,將他的兩個諢號巧妙地嵌入其中,諷刺了他的一生,聯曰:
混之爲用大矣哉!大喫大喝,大搖大擺,命大福大,大到院長;
球的本能滾而已!滾來滾去,滾入滾出,東滾西滾,滾進棺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