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裏有數學

  哪裏纔有真正的美

  前兩天超模君在查資料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組有趣的等式: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等式左邊構成都是1,但是在等式右邊卻產生了如此巧妙的變換,而且還有許多類似的等式。

  這讓超模君回想起了上學時和數學“相愛相殺”日子,那段時光爲了研(ku)究(zhong)數(zuo)學(le),積累了不少有趣的數學公式。

  1.歐拉恆等式

  歐拉恆等式也稱爲歐拉公式,第一次出現於1748年歐拉在洛桑出版的書《Introduction》中,是一條非常著名的恆等式。

  因爲它把5個最基本的數學常數簡潔地連繫起來,其中包括:

  

  兩個超越數:自然對數的底e、圓周率π;

  兩個單位:虛數單位i、自然數的單位1;

  以及最重要的常數0。

  

  歐拉恆等式也因此被稱爲“數學最奇妙的公式”。

  在當今社會,歐拉恆等式的應用十分廣泛,而在公式的背後,卻有着鮮爲人知的故事。

  當年歐拉推導這條等式的時候,虛數還沒有被數學界公認,甚至連虛數的單位“i”都是歐拉創造的,並且沿用至今。

  甚至在體育界,也出現了歐拉恆等式的身影,前段時間就出現了一張海報:

  在比賽前夕,恒大發出這張海報,即有逼格又能鼓舞士氣,這個創意超模君給滿分~

  2.斐波那契數列

  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是由數學家列昂納多·斐波那契定義的。

  把它寫成數列的形式是這樣的:1,1,2,3,5,8,13,21,34,55,89,...

  顯然這是一個線性遞推的數列,從第3項開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

  而且隨着數列的遞推,前一項與後一項的比值越來越接近黃金分割(0.618),所以又稱爲“黃金分割數列”。

  利用斐波那契數列還能做出一個漂亮的圖形:

  斐波那契弧線

  其實,斐波那契數列還有一個名稱,當年斐波那契在做研究的時候,是以兔子繁殖爲例子而引入的,所以,斐波那契數列又被稱爲“兔子數列”。

  3.一種比無理數還“無理”的數

  這個式子來自50多年前的《Scientific American》(《科學美國人》)。

  只可惜出版的當天日期是4月1號愚人節,不少讀者以爲這是一場“惡作劇”,而且,根據著名的林德曼定理可以判定:等式左邊的e指數一定是一個超越數,絕對不可能是一個整數。

  但是如果用mathematica去計算的話,就會發現這條式子神奇的地方,等式左邊等於:262537412640768743.9999999999992500725972…

  即使計算結果非常接近一個整數,但它仍然是一個超越數。

  4.圓周率和e的近似公式

  在初等數學公式的大家庭裏,能把π和e聯繫起來的是少之又少。除了大名鼎鼎的歐拉恆等式(歐拉公式),恐怕就是這個式子比較出名了。

  而且式子中各項的指數正好呈“4,5,6”遞增,所以公式看起來異常的漂亮,只可惜它只是個近似公式。

  5.梅欽公式

  梅欽公式是約翰·梅欽( John Machin) 於1706年發明的一種用於計算圓周率π的公式。

  熟悉圓周率計算方法的模友們應該對這個公式不陌生,其神奇之處在於它將圓周率表示爲了兩個分數的反正切之和。

  雖然有不少類似公式,但是梅欽公式是至今仍被廣泛應用的計算π值的公式。

  6.拉馬努金恆等式

  這條神奇的等式出自被稱爲“印度之子”的數學奇才拉馬努金之手。

  關於拉馬努金恆等式還有一個傳說,當年拉馬努金把這個等式放在《印度數學會刊》上徵集證明,結果數月內無人能應。

  細心的模友就會發現,其實這條等式就是上面提及“歐拉恆等式”時,海報上恒大球隊的“得分”,超模君一眼就看出來了,恒大是個熱愛數學的球隊。

  7.連分式公式

  這條漂亮的連分式仍是出自拉馬努金之手。

  連分式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不僅把圓周率π和自然對數的底e聯繫了起來,其中還隱藏了黃金分割數:

  值得一提的是,拉馬努金在提出連分式的時候,還是南印度一個爲生存而奔波的普通小職員,他甚至沒接受過正經的高等教育,但卻有一雙善於發現數學美的眼睛。

  8.最美的特解

  看到這個式子有沒有一種“勾三股四弦五”的感覺,可能大多數人只知道勾股定理,而這條優美的式子卻鮮爲人知。

  雖然長得像勾股定理(而且還比勾股定理更美觀),但實際上和勾股定理沒有半毛錢關係,它只是一類三次不定方程最簡單的特解而已。

  這條式子首次出現是在英國分析學大師G·H·哈代所著的《數論導引》,而更有趣的是,拉馬努金的許多作品都是這位分析學大師審覈和發佈的。

  G·H·哈代曾經還對馬拉努金的作品評價:“完全打敗了,我從沒見過任何像這樣的東西。”

  或許當時G·H·哈代從來想過數學也能如此美妙、有趣吧。

  其實每一個公式背後都一段值得回味的故事。

  如果到現在你都沒有體驗到數學的美妙之處,那就勇敢一點,

  多做點題,你和數學總會有故事的。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超級數學建模”(微信號supermodeling),每天學一點小知識,輕鬆瞭解各種思維,做個好玩的理性派。60萬數學精英都在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