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是中醫的重要理念。

11月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發佈項目指南稱,未來3年內,將專項資助“未病”相關研究,總經費1500萬元,建立中醫科學研究的新範式。

該專項項目的名稱是“‘未病’的生物基礎與數學表徵”,項目研究期限是 “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每項資助額度約300萬元。項目申請的接收時間爲2022年11月27日-12月4日16時。

其三大擬資助研究方向是:闡明“未病”狀態的生物學基礎;構建“未病”狀態共性規律表徵的數學模型;推動“未病”表徵體系的臨牀驗證與應用。

該項目指南稱,爲推進中醫藥學的傳承創新發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融合板塊設立上述專項項目,以重大疾病的“未病”狀態爲研究對象,利用生物學、數學、人工智能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手段,揭示“未病”發生的生物學原理,構建“未病”臨界狀態的數學模型,建立“未病”預警體系,爲理解疾病發生機制、預判疾病發生、發展疾病預防和診療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此外,“未病”狀態具有多維性、動態性、系統性、複雜性及顯著的個體差異性。然而“未病”發生、發展的生物學基礎尚不明晰,缺乏可定量表徵的客觀指標。

該專項項目的科學目標是,聚焦重大疾病前期“亞健康”狀態,闡明“未病”的生物學基礎,構建表徵“未病”狀態共性規律的數學體系,明確可定量表徵“未病”狀態的客觀指標,通過臨牀驗證形成“未病”狀態的診斷方法和干預手段,實現對“未病”的精準診斷及疾病早期預警,建立中醫科學研究的新範式

該項目指南稱,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人員、無工作單位人員,或者所在單位不是依託單位的人員,不得作爲申請人進行申請。

該項目指南的擬資助研究方向中的“闡明‘未病’狀態的生物學基礎”部分,要求運用生物學、信息學等方法,結合宏觀體徵信息和生物樣本檢測,研究“未病”發展的演變過程和內在規律,辨識“未病”狀態的宏觀體徵模式、微觀關鍵分子及其複雜網絡,系統性建立“未病”臨界狀態和“未病”-“已病”發展過程的生物標誌物譜圖,鑑定“未病”到“已病”狀態進展的關鍵因素並闡明相關分子機制,多維度解讀“未病”的整合生物學基礎。

該項目指南的擬資助研究方向中的“構建‘未病’狀態共性規律表徵的數學模型”部分,要求基於“未病”狀態的多維動態數據,發現“未病”宏觀體徵與微觀狀態變化的映射關係,建立“未病”狀態的宏微觀量化方法,構建表徵“未病”狀態的動態網絡化模型,發展臨界慢化的數學理論,刻畫系統失穩前的“未病”臨界狀態,建立“未病”-“已病”轉化的網絡模體數據庫,揭示“未病”臨界轉變的共性規律。

該項目指南的擬資助研究方向中的“推動‘未病’表徵體系的臨牀驗證與應用”部分,要求基於“未病”狀態的臨牀隊列與多組學數據庫,開發“未病”狀態的智能診斷和預警模型,驗證臨牀模型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創新“未病”狀態的干預方式,建立重大疾病診療的新體系。

該項目指南要求申請書研究內容包含項目指南的全部資助方向,凝練明確的科學問題,具有顯著交叉特點和獨特研究範式。相關問題可諮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交叉科學三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