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百匠君

賦能新匠人,定義新國貨

讓我們一起爲新國貨力量打call

百匠大集245號匠人 張曉亮

他是“國家非物質遺產釀酒技藝傳承人”

他是“博士、青作協主席”

他研發了“中國書酒”、“五糧書酒”等爆品

親手打造了中國文化酒酒類品牌

——一款叫“書”的糧食酒,

立志做國內行業的標杆

01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也許,張曉亮就是顧城筆下那個“被媽媽寵壞的、任性的孩子”。

從小到大,他身邊最不缺的就是光環:8歲,發表處女作《春天來了》;13歲,推選爲《青少年日記》封面人物;2005年,被評爲第三屆中國十大新銳人物;2008年,當選爲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協會主席……

他說:“我想開書店。”

這話往朋友圈一放,質疑聲四面八方湧來,鋪天蓋地:“兄弟,這幾年眼睜睜看着電商衝擊波擊倒的實體書店無數,你確定要逆流而上?”“再大的實體書店集團,如今營收貢獻也都是依靠版權引進、教輔甚至房產,基本指望不了店面業務,盈利增長點難搞啊!”

張曉亮不怕。他說:“我要開的書店是一個充滿人間煙火氣兒的地方,未來的社區書店就應該開在家門口。”

實體店書裝着讀書人的情懷,它的價值永遠都無可取代。他想讓剛開始認字的小學生來找帶拼音的故事書,他想讓三兩結伴而來的中學少女嘰嘰喳喳討論各式的言情小說,他想讓上班族和中年人在這裏開展社交……

他想在書店品茶、喝酒,賞瓷,他想讓所有習慣孤獨的靈魂,都習慣這份帶有煙火氣的美好。

張曉亮要開的,是一個升級版的書店:賣書、賣茶、賣酒、賣時間、賣文化、賣創意……將其建設成爲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閒等功能爲一體的複合式文化消費場所。

02

一面讀書,一面釀酒

張曉亮是千年老字號酒廠掌門人,也是一個自帶文化涵養的商人。他愛書,喜歡書,也是“書”商標擁有者。他以“書”爲名,以“書”爲型,以“書”爲粹,一面讀書,一面釀酒。

“好酒高攀不起,賴酒成堆”,市面上,各式白酒魚目混雜,無良商家以利帶動市場促銷,真真假假擾人心絃。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釀酒技藝傳承人,張曉亮下定決心,一定要打造一款有文化氣息、品質最佳的、能讓大衆消費得起的好酒。

就這樣,一款名爲“書”的糧食酒——“書酒”誕生了。

產品的包裝設計,作爲直接和主要傳遞者,一定要有獨特的識別度,產品形象是吸引消費者的第一道窗口。“書酒”既要讓消費者耳目一新,體現書的概念和書的文化內涵,還必須具有珍藏價值。“買一瓶書酒,就好像買本書,喝前心心念念,喝時沉醉其中,喝完回味無窮。”

其次就是口感。中國地域廣闊,文化豐富多彩,不同地區由於人文、自然條件的差異,酒文化也不盡相同。張曉亮多方調查後發現,一款好酒,既要滿足大衆口味,在市場上殺出重圍,又要保留個中特色,使得消費者情有獨鍾,酒質佔很大因素。

張曉亮從源頭抓起,精選高粱、大米、玉米、糯米、小麥五種糧食爲原料,古法祕製,手工製作,沿襲千年釀酒工藝。可謂是酒香濃郁、綿柔甘冽、香味協調,入口甜、落口綿、尾淨餘長。

03

瓶開酒散,十里飄香

“書”是酒的商標,“書”是酒的名字。

平常太精於這項傳統技法了,張曉亮釀起酒來得心應手。對於這款新開發的“書酒”他更是事必躬親,層層把關,並對各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和檢驗。千年釀酒工藝,經過發酵、澱粉糖化、制曲、原料處理、蒸餾取酒、老熟陳釀等獨具特色的綜合工藝技術,芳香四溢。

乍一看,這就是一本書,內藏了無數傳統經典。打開來看,透過紗膜書酒若隱若現,瓶開酒散,十里飄香。

書酒由河南省祥符調釀酒廠釀造生產。這是張曉亮在查閱多方資料、實地考察後才決定下來的。河南省祥符調釀酒廠,來自最古老的夏朝古坊,專供帝王飲用的首坊酒。1901年,慈禧太后飲用後讚不絕口,賜名西會福,後更名祥符調。歷史不可演繹,經典卻能重塑。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人生如歌,酒乃絕唱。

只有在飲酒的時候,人們那顆緊裹於紅塵世俗的心、麻木的心、躁動的心,纔會被浸潤軟化,濾去沙粒,沖掉混濁,恢復純淨自然。

料峭山風吹酒醒,山頭斜照卻相迎。在張曉亮的書店裏,每一個文字都被縫上了一絲好聞的煙火氣。與其說他打破了傳統書店運營模式,不如說他以俗爲雅,從書的古城裏找到了,當人們還是孩子時的最純淨的笑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